小談:寫作的源泉在何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秋正源
在高中時將自己零零散散寫得文字叫做《靈感集》,那個時候便常常問自己,靈感究竟來自何處?這一問,便六年過去了,在這六年里,我不斷的尋找答案。
看文史時,王陽明先生格物,光是格竹就是七天七夜。后悟出“知行合一”,成為心學集大成者。宋朝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讀史明智,讀《論語》,明事理。佛家講究悟禪,卻有人究其一生,悟不出個之所以然。
所以,這個世界大多人都是平凡無奇,杰出的人總是寥寥無幾。
關于寫作,還是這句“書寫在前,作為在后”更為恰當。
少時,一直想寫好文章,總在不斷問自己,如何寫好?后來許多人都說,只有多看書,多寫才能寫出好文章。那時看書甚少,就不斷的寫,每天上學的時候都會擠出晚自習的時間寫40分鐘。最后寫完整整一本筆記本。已經記不住多少頁數,甚至還沒有結尾。但是在這“寫”的過程,我發現自己有強迫癥,就是一定要寫的端正,否則自己都看不下去,故而寫的有耐心,字也進步了不少。至于質量而言,顯然是毫無進展。便心灰意冷,放下手中的筆。拿起書本,在書里尋找答案。
偶然有一次看到史鐵生曾寫到“寫作”:我一直在寫作,但一直都覺得并不能寫成什么,不管是什么作品,還是作家還是主義。用筆和電腦,都是對墻的對話,是衣食住行必做的事。
寫的過程是極其享受的,猶如對面坐著可心的人,永遠不用擔心嘲諷或背叛。甚至不用擔心,說的好或不好,多或不多。隨心就好。仿佛就是一場隨心之旅,與心交流的過程。后來才漸漸頓悟,原來自己一直在堅持的東西,是寫給自己,慰藉心靈罷了。
就這樣,養成了一個愛讀書,愛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人只要不過度要求自己,人性才會得到釋放。就像《奇葩大會》上,討論關于地域上的差別帶來的問題時,高曉松問蔡康永:“在國外的日子會不會覺得自己并非其中人?”他回答道:“我很少把自己歸為那一類人”。所以他從不會感覺到任何的差異。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有這樣那樣的標簽,但絕不是那一類人。
寫作,也是如此,沒有人說小說家只能寫小說,散文家只能寫散文。天下文章本一家,最是一處最動人。寫作的源泉也是如此,來源于生活,源于想象,源于情感。
大家總說,寫作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確實,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過程。但如何高于生活,似乎并沒有多少人真正理解過。文學是多變的,可以完全是真實生活,可以是改編,可以是虛構,虛幻······
生活不能虛構,因為是未知的。但文字可以虛構,創作可以虛構。而這虛構并不意味脫離生活。許多人年輕時留下遺憾,便有了那段青春的故事,給你帶來寫作的欲望。但你想把這個故事寫得更加生動,你會選擇虛構。就像《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差別,《三國演義》家喻戶曉,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而《三國志》卻鮮為人知。這或許就是寫作高于生活的原因。
曹文軒在《文學的變與不變》曾提及靈感的由來,靈感一定源自知識,有多少知識,就有多少思想,有多少思想,才有多少生活。所謂靈感,就是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突然爆發。
寫作的源泉必然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是你曾讀過的那些書——“腹有詩書氣自華,唯有書香能致遠”。就像當你看到“讀書”兩個字時,你能聯想到的,除了生活上對讀書的感受和經歷外,還有你所看得書,那就是知識,屬于你的知識。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就是有人把生活過程生和活,而有人把生活過程了詩和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