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郁 林
此為郁林解讀《我們仨》系列的第6篇,上一篇:
0 1
文學大師博爾赫斯說:我一直想象,天堂應該是某種圖書館。錢楊夫婦的家就是天堂般的圖書館。
《楊絳傳》作者羅銀勝回憶,走進楊絳、錢鐘書的家里,只覺得滿室書香。他們把客廳與書房合二為一了,主要空間都被書桌和書柜占據著。兩張老式的單人沙發擠在一隅,權且待客。儉樸的房間里,最醒目的是放滿書籍的大小書柜:中文與外文,古典與現代雜陳,顯示著兩位主人中西文化貫通。《圍城》的英、俄、德、日文譯本也夾雜在其中。
楊絳曾稱錢鍾書為“書癡”,其實夫婦兩人均嗜書如命,樂此不疲。新的、舊的、中文的、外文的,但凡到手都要翻翻看看。好在供他們閱讀的書,如富人“命中的祿食”那樣豐足,會從各方面源源不斷供應。外文書刊也從不斷炊。只要手中有點外匯,他們就張羅著買書,國外出版社的稿酬,他們一般不取現金,而是開出書單子,請對方以實物支付。
錢鐘書和楊絳愛讀書,是眾所周知的。錢鐘書19歲那年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一入學就發宏愿“橫掃清華圖書館”。當時清華圖書館藏書很多,中文洋文都有,整日開放,錢鐘書是在校借書最多的一位。據甘毓津回憶說:他(錢鐘書)起勁時,圖書館庫里的書,逐排橫掃。他喜歡把書里精彩或重要的部分,在旁邊用粗鉛筆畫上豎線。
在牛津求學期間,錢楊二人晚上回到寓所,就拉上窗簾,相対讀書。當時,夫婦二人居住在瑙倫園(Norham Gardens)16號。但飽蠹樓(牛津大學總圖書館)是他們在牛津的第二個家,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個圖書館里消磨。有楊先生在旁,在飽蠹樓苦讀的錢先生坐擁書城,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福氣。楊先生也在這段時間讀了很多英國文學作品,從古典文學到十九世紀的作家都讀了個遍。
讀書對錢楊二人而言是莫大的享受,是生活必需品,貫穿其一生,在特殊時期,無書可讀時,就讀字典,一頁一頁讀。而且錢先生讀書,不是泛泛而讀,而是一邊讀書,一邊極為認真地做筆記。
許多人說,錢鐘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卻并不以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錢先生去世后,楊先生整理出錢先生留下的數量驚人的筆記。
2000年,楊絳先生與商務印書館達成協議,將錢鐘書的全部讀書筆記影印出版,名為《錢鐘書手稿集》。共分為《容安館札記》《中文筆記》《外文筆記》三部分。
《容安館札記》有三大冊,2000多頁,分為802則。《中文筆記》全20冊,9本殘頁、25本大本、38本硬皮本和11本小本,凡83本,涉及3000種以上中文著作及少量外文著作。
《外文筆記》約計35000頁,共211個筆記本,涉及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希臘語等七種西方語言,題材包括哲學、語言學、文學作品、文學批評、文藝理論、心理學、人類學等眾多領域。(數據來源:百度百科)
親愛的讀者,相信你也和我一樣被錢先生數量巨大的讀書筆記深深震撼了!如此驚人的數量,是錢先生無數個日日夜夜勤學苦讀的心血,更是百歲高齡的楊先生日夜辛苦勞作的成果。錢先生和楊先生是用生命在讀書啊!
這些書,后來化為《圍城》《管錐編》《槐聚詩存》《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人獸鬼》《宋詩選注》《干校六記》《走到人生邊上》《洗澡》《弄真成假》《堂吉訶德》等無數名著,化為我們仨的德識學養、才情膽略、精神風骨。有見證者這樣說:
在錢氏夫婦的客廳里,聽兩位世紀老人談話,清言妙語,談論風生,真是一種享受。尤其那逸興湍飛的淘氣話兒,時不時似珠玉般涌出,語驚四座,令人忍俊不禁。他們的幽默與眾不同,有一股洞達世情又超出物外的味道,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個智慧的世界里。特別是楊絳人如其文,在云淡風輕的諧趣之中,有潛沉的洞徹與謙和的寬容。“珠聯璧合”用在他們身上毫不為過。難怪夏衍先生贊嘆他們道:“這真是一對特殊的人物!”(《楊絳傳》第226頁,羅銀勝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12月版)
0 2
錢楊夫婦癡愛讀書,女兒錢瑗耳濡目染,從小就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
錢瑗看到爸爸媽媽看書,就來搶他們的書。父母為她買一只高凳,買一本大書———丁尼生的全集,字小書大,沒人要,很便宜。她坐在高凳里,前面攤一本大書,手里拿一支鉛筆,學父母的樣子,一面看書一面在書上亂畫。
我們對女兒錢瑗,也從不訓示。她見我和鍾書嗜讀,也猴兒學人,照模照樣拿本書來讀,居然漸漸入道。她學外文,有個很難的單詞,翻了三部詞典也未查著,跑來問爸爸,鍾書不告訴,讓她自己繼續查,查到第五部辭典果然找著。(《坐在人生邊上——楊絳先生百歲問答》,原載于2011年7月《文匯報》筆會)
錢瑗讀得很快,楊絳先生特為她選挑長的故事。一次看《苦兒流浪記》,錢瑗才看了開頭,就傷心痛哭。媽媽告訴她,這是故事,到結尾苦兒便不流浪了。可是仍然沒用,她看到那三本書就痛哭,一大滴熱淚掉在凳上足有五分錢的鎳幣那么大。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言傳身教對孩子有無可替代的影響。一個從小和父母一起讀書的孩子,長大后必定不同尋常。錢瑗從小孝順懂事,聰慧過人,有過目不忘的本事,情商和智商都很高,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錢瑗生前是北京師范大學英語系教授,她治學嚴謹,開創了英語“文體學”;她關懷學生,為人剛正。逝世后得到許多學生、同事、同學、好友的緬懷。他們說:“我們不會忘記錢瑗。”這話并非虛言,錢瑗離世8年,錢瑗的兩位香港學生回北師大,一位捐款一百萬港幣,設立了“錢瑗教育基金”,另一位在《香港文學》上刊出了《紀念錢瑗專輯》,錢瑗的同事、好友和學生聞訊后,紛紛寫文章以紀念錢瑗。(百度百科)
現在很多父母為孩子不喜讀書而頭疼不已,卻不懂得反思自己,如果天下的父母們都能像錢楊夫婦這樣愛讀書,孩子怎么可能不好好學習呢!
0 3
錢楊夫婦不只自己愛讀書,而且有常人無法企及的文化擔當。他們貢獻出全部力量鼓勵那些愛讀書的學子。
但據舒展先生回憶,在各個特殊時期,受到他們資助的中青年學子,不可數計。
2001年9月7日,楊絳女士以全家三人的名義,將她與錢鐘書先生2001年上半年所獲稿酬現金72萬元及其后出版作品的版權,全部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以鼓勵家庭經濟困難的優秀大學生努力學習、成材報國。到2008年8月,本息已升值為630萬元;2014年春,已達1000多萬元。
楊絳先生在捐贈儀式上說,錢鐘書先生在病重期間就曾打算在清華設立獎學金,因為“我們一家三口都最愛清華大學。”“好讀書”是錢、楊兩人的共同興趣,也是聯結兩人情緣的一條紅線。當年,楊絳一進清華就同“二書”結緣:一是讀書,二是“鐘書”。因愛讀書,而愛愛讀書的“鐘書”,因愛鐘書而更愛讀書。
錢先生生前被譽為“文化昆侖”,他堅辭不受。萬千學子共筑新世紀的文化昆侖,錢楊二位先生都樂于為后生加油鼓勁。“好讀書”獎學金,是錢楊愛情和這個書香之家的延續,是對我們仨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