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地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竹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硤石鎮的首富之家,后來留學美國學經濟學,那時他父親希望他以后成為一個銀行家。因為他的夫人【張幼儀】的大哥【張公權】擔任了民國政府的中央銀行的行長。可是徐志摩富有詩人的氣質,很顯然他對經濟學沒有多大的興趣,在將要拿到學位證書之前,他就追溯他所崇拜的羅素跑到了英國,碰到了他后來心中的偶像林徽因。當然,這一段追求后來沒有一個理想的結果。但是在英國生活的一段時間當中,徐志摩過得非常的快活。英國那一種古老的文化傳統,以及立憲民主這種政治的體制,使得徐志摩覺得如同回到了自己的故鄉。他把英國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無憂無慮,過的像神仙一樣的生活。
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洗禮……
在康橋,我忙的是散步,劃船,騎自行車,抽煙,閑談,吃五點鐘茶,牛油烤餅,看閑書。
選自徐志摩{吸煙與文化}
這是他自己在散文中的表露的??梢娝麑τ母星橹?。
在徐志摩看來,德國人太蠢,辦事機械;法國人有點陰險,南歐人太亂,沒有頭腦;而美國人太淺薄,它的文化歷史比較短暫。比較起來,英國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有這種,自由民主的社會氛圍,非常符合,徐志摩他心中的理想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對英國可以講是魂牽夢繞。再別康橋中的康橋就是劍橋大學。再別,就是說他又一次回到了劍橋,跟劍橋告別。
這首詩據說是在他離開英國的旅途中寫的,表達的是他對夢中故鄉英國劍橋大學那種自由,民主美的氛圍的一種深深的懷念。非常的優美。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那種深怕驚壞夢中情人般的情懷躍然紙上。表達了一種深厚的情感。
‘他寫那河畔的金柳就像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他心頭蕩漾。’這是順著劍橋大學的康河的這個路線展開的想象。從康橋、康河寫到了康河上游的拜倫潭,他說這個潭的美麗就是沉淀著彩虹似的夢,表達了他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接下來,他幻想自己撐著一支長篙在康河當中慢溯。可是他突然覺得,今夜是跟康橋的別離,不禁惆悵之情油然而生?!聊墙裢淼目禈颉髌返淖詈蟆那牡奈易吡耍缥仪那牡膩?,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輕輕地”改成“悄悄地”,既是對詩歌開頭的呼應,形成回環往復的旋律,同時更進一步深化了詩人對精神故鄉的那種深厚的懷念之情。
‘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有一些人認為是表達了一種瀟灑,但是我認為這是他心中的一份沉重。不帶走一片云彩,云彩的美麗是他對精神故鄉的一種聯系。但是,與其帶走,像征了精神故鄉美麗自由的這片云彩,使他成為我自己心頭的一種夢牽魂縈,難以揮去的影子,還不如就此告別,這種告別的瀟灑不愿有任何感情困擾影響到他的一種心境,恰恰相反,實際上表達的是對這塊土地難以忘懷的深情。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瀟灑當中有一種真摯的感情,在我們的回味中引起我們的心頭蕩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