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在家里規(guī)定有一些用餐禮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當然這些禮儀也并非我們一家,可能全村以至附近都在遵守。
- 用餐具時只用一個。比如只用一個碗。如果用多個的話,長大會娶多個媳婦兒;中途換碗的話,就是未來會換媳婦兒。注:小孩子不懂娶媳婦兒是什么事,也不懂得能娶多個媳婦兒的快樂,竟然也就以為娶多個媳婦兒是不好的事情,就只能乖乖地用一個碗而不敢中途換碗或用多個。
- 用餐完畢后要把筷子對齊并放整齊朝向眼前,如果是橫著放的話,是表明自己繼續(xù)吃的意思;
- 吃飯不可剩飯。剩的那一碗底是福底兒。如果剩飯就是丟掉了福氣。
- 在炕上盤腿而坐。人們似乎都練就了這盤腿的本領(lǐng)。對于外人來說,這簡直是太困難的事。而現(xiàn)在老家人們吃飯也學習城里人的模樣逐漸移到了客廳,擺起餐桌,坐在凳子或椅子上?;乩霞也挥脫谋P不起腿來被人笑話。
現(xiàn)在看來,這些禮儀有的并不過時。比如這光碗的禮儀,促使人們養(yǎng)成節(jié)約不浪費的良好風氣。再如這用餐時少占餐具,確實也給負責洗碗的成員減少了負擔。
我請豆包給增補了一些:
在山西北方,除了你提到的這些用餐禮儀,還有不少特色禮儀:
- 座位排序嚴格:在正式的家庭聚餐或宴請場合,座位的排序有著嚴格的講究。長輩會坐在主位,通常是正對著門的位置,以顯示對長輩的尊重。然后按照輩分高低、年齡大小依次入座,晚輩不能隨意坐在長輩的上位。如果是請客吃飯,主賓會被安排在主人右手邊的重要位置,體現(xiàn)對客人的重視。例如過年時一大家子吃飯,爺爺奶奶肯定坐在主位,爸爸媽媽這一輩挨著爺爺奶奶坐,小孩子則坐在相對靠后的位置。
- 等待長輩先動筷:開飯前,所有人都要等待長輩先拿起筷子開始吃,晚輩才能動筷。這是基本的尊重禮儀,體現(xiàn)了對長輩的敬重和孝道。如果晚輩先于長輩動筷,會被視為不懂事、沒禮貌。像家庭聚會時,孩子們都會眼巴巴地看著桌上的美食,但一定得等爺爺奶奶先吃第一口,大家才會跟著動筷子。
- 夾菜有規(guī)矩:夾菜時不能在菜盤里隨意翻攪,要夾靠近自己這邊的菜。而且夾菜的量要適中,不能夾得太多,顯得貪心。如果要給別人夾菜,最好使用公筷,以表示衛(wèi)生和禮貌。比如在吃火鍋時,大家用公筷夾菜,既遵循禮儀又能防止疾病傳播。
- 吃飯不發(fā)出聲音:吃飯過程中要盡量避免發(fā)出聲音,比如咀嚼食物時不能吧唧嘴,喝湯時不能發(fā)出呼嚕呼嚕的聲音。這被認為是有教養(yǎng)、懂禮貌的表現(xiàn),要是吃飯聲音太大,會被旁人議論家教不好。像在一些正式的宴席上,大家都很注意這一點,整個用餐環(huán)境比較安靜。
- 忌用筷子指人:筷子是用餐的重要工具,但使用時不能用筷子指著別人,無論是在說話還是夾菜過程中都不可以。這被視為一種不禮貌、不尊重人的行為,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要是不小心用筷子指了人,家長通常會立刻提醒糾正。
- 茶壺嘴不對人:如果用餐時有喝茶的環(huán)節(jié),茶壺嘴不能對著人擺放。因為在當?shù)亓曀字?,茶壺嘴對著人有不吉利的寓意,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所以茶壺擺放時壺嘴一般會朝向無人的方向。
注:這些禮儀當中,座位排序、長輩優(yōu)先、夾菜規(guī)矩、安靜吃飯、忌用筷子指人似乎全國通用。但確實在記憶中存在。比如爺爺奶奶或遠地來的客人一定是坐在主位,而我去長輩家做客,因為是客人也會被安排在主位。有的國家吃飯要出來聲音表明對主人的美食尊敬,正好相反。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物流發(fā)達,以前難得吃上的東西也上了餐桌。于是新的禮儀也就出現(xiàn)了,比如魚的擺放,也是有講究。魚頭朝長輩大概也是全國通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