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7萬年前,一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大腦內部的連接方式,我們的祖先擁有了全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
這就是《人類簡史》中所說的“認知革命”。
智人學會溝通之后,開始了“團伙作案”,
最終橫掃了整個地球,成為今天的“萬物之靈”。
然而這項人類7萬年前就已經掌握的能力,到今天卻沒什么大的進步。
雖然我們每天都在進行“溝通”,但生活中依舊充斥著矛盾,猜忌,爭吵,
讓人不禁懷疑,我們真的會溝通嗎?
針對這個的問題,我閱讀了《關鍵對話》《第三選擇》等等一系列與溝通有關的書籍,從中選擇了這本對我啟發最大的《非暴力溝通》分享給你們,希望能有所幫助。
故事的開始
1943年,年少的馬歇爾隨著父母搬到了密歇根州的底特律。雖然經歷了大蕭條,但二戰使這座汽車之城再次迎來了發展,大量的人前來淘金,包括很多南部的黑人。
平靜的日子總是很短暫,在搬過來的第二個星期,小馬歇爾一家就遇到了暴亂——公園的一起暴力事件而引發了種族沖突,短短幾天就有40多人遇害。
馬歇爾家正處于沖突的中心地帶。整整三天,他們都緊閉家門不敢出去。直到美聯邦部隊進入城市才恢復了秩序。
沖突結束之后,學?;謴蜕险n,但暴力并未結束。
他發現不僅是膚色,名字也可能招來危險。老師點名時,有兩男孩瞪著問他:“你是kike嗎?”當時他還不知道這是某些人對猶太人的蔑稱,放學后男孩們在路上攔住他,把他摔倒在地,拳打腳踢。
小馬歇爾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
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么,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帶著這兩個問題,馬歇爾漸漸成長,他先是學習臨床心理學,但并未從中找到自己滿意的答案。
他說:“我更感興趣的是學習什么是符合人性的生活以及什么能使人脫離他們的暴力傾向。”
畢業后,他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他向那些他所欣佩的人學習,“我和他們談話,看著他們,向他們學習他們所學到的。我關注是什么幫助他們仍能保有我所認為的人性:致力于服務彼此的生命需要。同時,宗教學的學習和一些學術研究給了他很大的幫助。
在29歲那年,他提出了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簡寫NVC)的概念。
這便是這本《非暴力溝通》的來源,小馬歇爾即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他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卡爾·羅杰斯,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國際性締造和平組織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的創始人和教育服務主管。
而他所提出的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不僅教會人們如何使個人生活更加和諧美好,同時解決了眾多世界范圍內的沖突和爭端。
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
在書中,馬歇爾從四個方面闡述了這個問題。
第一,避免異化溝通方式;第二,了解非暴力溝通的要素;第三,傾聽他人;第四,愛自己。
一、避免異化的溝通方式
提到非暴力,很多人會跟甘地的聯系起來。兩者確有聯系;馬歇爾借用甘地曾用過的“非暴力”一詞,來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愛。
非暴力溝通的基礎是一些溝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們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沒有任何新的主張,它所吸納的內容,都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們已有的知識——關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怎么做到。
馬歇爾相信人性本善,人之所以會互相傷害,不過是愛意受到了遮蔽。
某些語言雖出于好心,但卻忽視了人的感受和需要,反而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
這些“異化的溝通方式”有且不限于這三種:價值評判,回避責任,強人所難。
1,價值評判
價值評判的表現有很多,除了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判斷、評論也都涵蓋其中。
他呀,就是個“富二代”,“屌絲”......(歸類)
你看xxx,同樣也...怎么...(比較)
你從來/總是......(判斷)
你應該……(評論)
這些都是我們常說的話,通常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就會對他進行這樣的攻擊。
2,回避責任
我們都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墒?,人們總在說“不得不”和“你讓我”。
“不管你喜不喜歡,有些事你不得不做。”“你讓我傷透了心?!边@種表達方式回避了我們的個人責任,卻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煩惱。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回避責任的人傾向于認為,目前令人失望的情況全是別人的過錯,這會降低主動溝通的意愿,而不溝通又導致現狀更加惡化,然后對他人更加失望,陷入一個不斷下墜的泥潭。
3,強人所難
我們對他人的要求常常暗含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許多人相信,作為家長、老師或領導,我們的職責就是改變他人并讓它們循規蹈矩。
比如父母會威脅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p>
老師威脅學生:“你不好好聽課,就到外面去站著?!?/p>
從我二十多年當學生和兒子的經歷來看,父母和老師可以提出各種要求,但無法強迫我按他們的期待生活。
你可以通過懲罰來教訓孩子,但孩子永遠能想出應對的辦法,唯一的結果,是雙方的距離越來越遠。
想要避免這些“異化的溝通”,我們就要了解,怎樣才是“非暴力溝通”。
二、了解非暴力溝通的要素
在馬歇爾看來,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1、 區分觀察和評論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strong>
想要在溝通時不被情緒牽著鼻子走,我們就得學會區分事實和觀點。在表達時,不論是否喜歡,都只陳述事實而不加以評判。
如何區分事實和觀點?
我們來做幾個小測試;
“他一點都不關心孩子”這句話是事實還是觀點?
顯然,這是個觀點。
“他回到家只顧著自己玩手機,根本就不理孩子”
是不是稍微有些疑惑?但這依然是個觀點。
“周二到周四的三天,你回來后躺在沙發上玩消消樂直到晚飯開始”
有沒有點感覺?觀察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情境中,清晰的行為結果,比如具體的時間點、頻率、某個具體的方面、數額等。
需要注意的是,區分事實是為了更好的溝通,而不是爭論對錯,所以我們還要進行第二步;
2、 區分感受和想法
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們經常會這樣進行溝通:
“我覺得你一點也不關心我”
“我認為比起孩子,你更喜歡釣魚”
“我只是被你利用的工具”
這些溝通表達的都是想法,不是感受,非暴力溝通所說的感受,是情緒直接的表達:
我很高興、開心、自在、舒服......
我很悲傷、害怕、焦慮、著急......
3、體會感受背后的需要
需要決定了我們的感受。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評判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分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更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不幸的是,大多數人并不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遇到問題時,我們總是先考慮別人有什么錯,如你所知,這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相反還會讓事情越來越糟。
社會文化并不鼓勵我們揭示個人需要,對女性來說尤為如此——她們的形象常和無私奉獻聯系在一起。一旦把照顧他人當作最高職責,她們就會傾向于忽視個人的需要,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果我們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別人可能也不會。實際上,如果直接說出需要,獲得積極回應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4、提出請求
提出請求是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也是決定性的一步。在表達了觀察,感受和需求之后,以什么樣的方式提出請求更容易得到積極回應呢?
有以下幾個原則
提出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提出需要做的是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要伴隨著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請求對方的反饋,確保我們的意思與對方的理解相同
明確談話的目的
請求不是命令,命令永遠達不到改變的效果,而區分他們的一個關鍵點是,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
三、傾聽他人
這世上大多數人與人之間的問題,都可以歸結為溝通問題。
而失敗的溝通通常是因為,在跟他人的溝通中,我們只看到了自己。
我們都知道要傾聽他人,但這件事并不容易。
法國作家西蒙娜·薇依說:“傾聽一個處于痛苦中的人,不僅十分罕見,而且非常困難。那簡直就是奇跡。有些人以為他們可以做到,實際上,絕大部分的人還不具備這種能力。
我們在傾聽時是否急于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態度、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傾聽,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判斷,一心一意地體會他人,不做否定、不做分析、不做建議、不做辯解、也不要著急揭露對方的需要,基于其表達感受的空間,讓其感受得以釋放。
四、愛自己
我們常說,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愛,怎么可能愛別人?溝通也一樣。學會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去愛自己,你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別人。然而一旦負面的自我評價使我們看不到生命的美,我們就會忘記自己是“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當做某種工具,自我憎恨還令人奇怪嗎?
如何愛自己?馬歇爾從轉變自我評價,充分表達憤怒和表達感激這三個方面談到了這個問題。
1,轉變自我評價,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
當我們罵自己、責備自己、對自己用“你應該”、“你不得不”時,我們可以去體察自己的需要。正是那些未被滿足的需要,使得我們產生自責、羞愧、內疚,如果我們抱著去滿足自己需要的態度,而不是出于羞愧、內疚或者是逃避責任、獲得某種回報的態度去回應我們的需要時,我們將會獲得自我寬恕,重獲生命的熱情。
作者在書中談到了一個讓他受益終生的練習:用“我選擇”代替“不得不”。
不是不得不加班,而是我選擇加班,讓我的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有加班費的話)。
不是不得不洗碗,而是我選擇洗碗,來履行我作為家庭成員的職責。
2,充分表達憤怒
“不要生氣”“接受現實”之類的話我們已經聽的太多。我們沒有興趣再聽一些高談闊論,而想學一些實用的知識來減輕痛苦。
馬歇爾認為,憤怒的核心依然是尚未滿足的需要,與其去懲罰他人,不如傾聽自己的需要,有意識的用“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去取代“我生氣是因為他們......”
表達憤怒的具體步驟:
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做
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體會自己的需要
表達我們的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3、表達感激
贊揚也可能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這聽起來似乎很奇怪。但如果你留心觀察,我們在贊揚他人時,很少揭示內心活動,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很多贊揚與非暴力溝通的贊揚最大的區別是目的不同。他們是為了得到回報,而我們只是為了慶祝他人的行為提升了我們的生活品質。
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包含三個部分:
對方做了什么事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我們的心情如何?
如果你記住了前面的內容,你會發現這就是陳述事實,體會感受和需求。
總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反應,因此,運用這些方法有時是很別扭的事。
然而,我們想實現自己的人生選擇,就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
我們可以把節奏放慢,在說話前想一想,有時,我們甚至停下來,什么也不說。
學會傾聽他人,愛護自己,表達感受和需求,
我們可能暫時達到不那個境界,
但至少可以朝著正確的方向去靠攏。
參考資料:
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
搜狗百科詞條“非暴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