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探討心學的基本意義與生活的結合
1.什么是陽明心學,它對中國近代的經濟文化產生了什么影響?
“余所重者,王陽明知性合一之說。此心有立,然后可以應萬物之變也。”
中國的學問,出發點是天,落腳點是人。人,是天地的心。為天地立心,就是把自己立起來。
中國古代哲學大致經歷過幾個階段,最高峰在宋明理學,心學屬于其同一體系。
日本處于封建割據的幕府時代沒有一種思想作為其根本。日本自建國以來,舉國上下,普遍學的是中國的儒道,而儒道當中最得力的,就是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學。他們竊取致良知哲學的唾余,改造了萎靡的日本。——蔣中正
學者之所以自處,一在貴我,一在通今。吾常曰:“橫盡虛空山河大地,一無可恃,而可恃唯我;豎盡久劫,前古后今,一無可據,而可據為目前。”——楊昌濟《告學生》
恒盡空虛,山河大地一無可恃,而可恃惟我。體魄界之心點,吾身是也;靈魂界之心點,吾心之心靈是也。總之,天地萬物,以吾為主。
2.心學從何而來?
原典儒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清初樸學
孟子第一次鮮明提出——圣人之學,心學也。
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盡心上》
仁,從人,從二。承認他人與我之平等。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人是門,義是路。
學問之道無他,求起放心而已。
幸福指數公式:幸福=所得/欲望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保羅·薩繆爾森
上心石。
菩提老祖,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靈臺”和“方寸”在古語中是“心”的意思;而“斜月三星”則是字謎,謎底就是心。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自三四歲時,思天地何所窮際不得,至于不食。
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我在哪里?我在三樓,二樓在我下面,我在一樓,二樓在我上面,以我為坐標,有了四方上下;我在宋朝,唐朝在前,明朝在后,我在清朝,明朝在前,往來古今也以我為坐標。
元來無窮,人與天地、萬物皆在無窮之中也。
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
(1) 天人關系
體、用關系即天人關系
(2) ?兩一關系
太極與兩儀的關系,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辯證關系
(3) ?知行關系
(4) 義利關系
一向強調人的社會性,忽視人的個體性。因為對個體和權力的打壓,使得民主和自由不能在中國生根發芽。我覺得這句話偏了。
群體性的利益就叫義,利是個體規則,體現自我利益。大義與小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中國哲學史上有兩次重要的討論,一是子見老子;而是”鵝湖之會,千古一辯。”
程門立雪,游酢,楊時,求教程頤。
道外無事,事外無道。先生常言之。
道在宇宙間,何嘗又病?千古圣賢只去人病,如何增損道德?
道理只是眼前道理。雖見到圣人田地,亦只是眼前道理。
千虛不博一實。吾平生所學無他,只是一實。洪七公只教郭靖一招,亢龍有悔,郭靖天天上山劈柴,遇敵只用一招。
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沈京似 一心一意一路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紀曉嵐
朱熹,心即理
講程朱而不能發展到陸王,必失之支離;講朱王不能回復到程朱,必失之狂禪。
感知道德本體。
金庸出差讓倪匡代筆,結果發現,阿朱被喬峰一掌打死,我們會心疼;
法拉利上有劃痕,法拉利不疼,我們心疼;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也。
3.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
存在論PK價值論
朱熹,客觀唯心主義;陸九淵和王陽明,主觀唯心主義。
先生游南鎮,一友人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關?”
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知與行
知——聞見之知PK天德良知
靜中悟VS事上練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我那里還有一篇咒兒,喚作‘定心真言’,又名做‘緊箍咒’。”——《西游記》
陛下心安,則天下自安。
心學所強調的主體意識是每一個封建王朝所抵制的,如果每一個主體意識都覺醒,那滿街都是圣人,中央集權不可能允許它存在。心學在一個不合適的時間和不合適的空間誕生,所以沒能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只能在內心傳播。反而但是傳入日本,其正處于德川幕府時代,吸收了心學,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浩然書院
提問
1.陽明心學與禪宗理學的關系
起源于周敦頤《愛蓮說》
宋明理學實現了三教一體化,出佛入老,綜合創新,從政治哲學講出人生哲學、時間哲學,并且取代宗教哲學,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獲得主導地位
陽明提出了三房一廳的觀念。
作為人,何為正確?
——把作為人應該做的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
有時候我想問佛祖:對這個世界上的罪惡、貧窮和不公,你怎么能袖手旁觀?
但我又怕佛祖也許會問我同樣的問題。
——弘一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