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們突然發現被“年輕就是資本”、“你現在所受的苦難和挫折都將成為你未來的資本和潛力”、“個性是思維成功的開始”這些所謂的“正能量”和“雞湯”纏繞個結結實實。后來我們也不斷地告訴自己,堅持堅持再堅持,未來起點會更高。
拉倒吧,90后,這不是一個悶頭努力成功的時代。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針對社會上的緋議,90后的一直在抗議,強調自己是懂得艱苦奮斗的一代,能夠展現出屬于自己這一代人的努力,能夠向社會、家人及自己交一份滿意答卷。但是,90后在選擇方面總是那么隨性,美名其曰率性而為,在匆匆忙忙、未加考慮或猶猶豫豫做出抉擇后就覺得,這是我未來一段時間甚至是一輩子的奮斗目標。未加思索的悶頭“努力”向前,偶爾停下來抬起頭去羨慕別人的好運氣,根本不去思考困難和挫折出現的原因,歸咎于上天的不公平。有時,選擇真的比努力更重要。選擇不是瞎選擇,更不是拍腦袋,是應該建立在對主客觀因素縝密分析過后做出的冷靜判斷。90后的一代好像是世紀的分界線,兼之老一輩一半的努力精神和新一代青年的獨特個性,但是二者好像并沒有發生良好的化學反應,更多的混成了漿糊,不能掛漿也不會沉淀,渾渾噩噩。最后導致匆匆忙忙確定淺嘗輒止換人,反反復復。
瞎扯吧,90后,這不是一個起點堆積未來的年紀。
起點很重要
對于家庭條件不好及社會關系薄弱的90后來說,高起點是他前幾十年一心追求并努力完成目標。從艱苦奮斗的老一輩影響中成長起來的90后尤為堅信起點越高,進入社會后吃得苦越少,成就越大。但是,起點真的重要到我們30年自己甚至全家人圍繞這個高起點流血流汗流淚?有多少機遇在我們專心打造高起點的過程中流失掉,當機遇來的時候,我們多少人因為覺得起點還不夠高而放棄的?以往的經驗只是告訴我們高起點高成就。可是“高”的標準是什么,誰能說清楚高在哪?比誰高?沒有盡頭的高起點只會讓人摔得很慘,因為打造起點的速度必然遠遠低于他人筑基上升速度。就像你刀磨得再利,水燒的再熱,豬還活的吶。到最后真的會水燒干了,刀磨沒了,豬肥了你也老了。30歲已經完成了人生的近2/1,抬起頭看看周圍的人吧,他們在為自己的家庭為自己的雙親,為了車子、房子、孩子、妻子和老人苦苦掙扎,而我們還未踏出那一步。所以,如果到了30歲真的沒有什么成就,為了家庭為了周圍的人放棄所謂的高起點吧,該為自己重要的人努力了。
醒醒吧,90后,這不是一個矯情放縱自由的世界。
90后的矯情還真不能單怪他們自己
“人生很難,人生苦短,人生下來就是受苦的”,“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人生充滿了挫折和無奈,我們唯有不懈奮斗才能成功”。我們什么時候被這些所謂的“雞湯”包裹的嚴嚴實實,甚至從我們的毛孔滲入到骨髓里面,讓我們提及生活就全身發憷,督促著我們要努力,不斷的努力,只有在努力,我們顫抖的感覺才會有所減緩。生活還未開始,我們仿佛就已經知道艱難困苦就是生活的本質。生活真的很難嗎,努力真的就有收獲嗎。我們是不是太過于夸大了生活的難處,反而忽略了努力的不易,以至于我們做了一點點事情就覺得努力了很多,遇到一點點挫折就覺得天都塌了。為啥不說努力很不容易,我們要堅持,堅持努力就會有收獲,為什么非要講生活很不容易,我們要努力。這明顯不講理嘛,生活不容易就要努力有什么必要的關系嗎,基于人情出發的激勵有多大效用?為什么不是努力就會有收獲呢,為什么非要加上生活不易呢?老一輩人的邏輯是生存真的很不容易,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致富。延伸到90后這一代就變成了生活真的很不容易,只有不斷努力就會成功。以至于90后在面對這個選擇頗豐世界的時候,驕傲的認為生活既然都已經很不容易,我干嘛還要受你各種氣,“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矯情氣息持續彌漫著。急劇膨脹的自尊心背后只不過是過度的矯情、對生活認知的錯誤,還有這些所謂的“雞湯”和“正能量”。
90后們,拖垮你的不只是無作為不努力,還有這些所謂的“雞湯”和“正能量”。
決定你質量的不是效率,而是杠桿率。
所謂的高起點不過是你進入社會的起點,從人生的長度來看,這只不過是你人生中的一小部分,而我們被告知需要將近一半的時間來打造這個起點,甚至還不夠。
這些“雞湯”和“正能量”不斷拉長你成功的時間,拖緩你向前的速度。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值得嗎?
抬起頭來看看這個世界,用你的眼光去觀察這個世界,生活到底是什么樣的,走過才知道。
機遇大把多,快速抓住才是王道!
我們難道要和27歲畢業的博士們去競爭嗎?
我們難道要和25歲的小鮮肉們去拼才藝嗎?
我們難道要和85后的老一代們去拼勤奮嗎?
那我們還有什么,年輕還是資本嗎?
苦惱于脫發的90后,我們真的還年輕嗎?
不要矯情了,不要猶豫了,不要聽大道理了
擼起袖子就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