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第一次工業革命得益于煤炭的廣泛發現,那么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依賴于石油的工業性開采。石油也被稱為“黑金”,顧名思義,說明其蘊涵了巨大的工業、經濟價值。即使在現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的趨勢下,石油的消耗量也是在逐漸上升的,僅2015年,中國原油年消耗量就達到5.43億噸原油,數目驚人!
因為石油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也是不可或缺的戰備能源,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謂是婦孺皆知。但要是問為什么石油叫“石”油,恐怕除了專業人士,就沒幾個人知道為什么了吧?
其實,石油一詞在九百多年前就出現了。相信各位一定聽過沈括這個名字吧,沒錯就是寫《夢溪筆談》那位。公元1080年冬天,沈括巡查陜北二郎山時,看到當地居民冒著嚴寒,在河岸支起了一頂頂帳篷。帳篷內熱氣騰騰,上空黑煙繚繞,四周的積雪都已融化。
出于好奇,他進了帳篷,發現人們正在從地底下開采并燃燒一種黑色液體,該液體粘稠似膠,燒起來火很旺,當地人成為“石脂水”。
它是從哪里來的呢?沈括懷著極大的興趣,考察了人們開采的“石脂水”。他看到這種黑色液體是從石頭縫里溢出來的,將其命名為“石油”,并記錄在《夢溪筆談》中:
延境內有石油……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于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石油”一詞,首用于此,沿用至今。
其實呢,“石油”一詞也有科學上的合理性,石油確實是從石頭里面出來的。石油是指蘊藏在地下巖石孔隙中的液態烴類流體,主要成分是可燃烴類。
地下的巖石并不像我們看到的那樣,沒有縫隙,即使是再致密的巖石也會存在一定的孔隙空間。就拿粉筆舉例,粉筆的孔隙度可達到百分之25%—35%,也就是說粉筆的儲油能力可以達到其體積的25%—35%。而地下的巖石孔隙度,會隨著地下情況和巖性的變化而變化,但通常可用作開采石油的巖石孔隙度能達到10%—30%,考慮到地下巖石體積的龐大基數,其中所蘊含的石油體積可是一個天文數字啊!
當然了,不是所有的巖石孔隙內都儲集石油,也不是所有儲集的油氣都能被開采,所以我國石油儲量還是很有限的,畢竟我們不是阿拉伯國家啊,不能隨便找個地、打口井就出油!
好了,介紹了這么多,相信大家一定對石油有了新的認識,開采石油的人不易啊,畢竟是從石頭縫里摳出來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