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聽武志紅的高貴的頭顱,鄙俗的身體這一章的第三次的時候突然頓悟。
原文如下:
比如我剛剛提到的這位來訪者,他就是一個非常封閉的人。本來,他談社交焦慮時,談的是他強烈的社交渴望,他非常想擁有豐富、有深度的朋友關系。而他還記得,在初中時和大家瘋玩后,他再次熱誠地去找別人時,總感覺到別人的冷落,結果有一次他想:難道友誼不是頭號需求嗎?為什么好像只有我把友誼放在了至高無上的位置上?這樣的反思多了之后,他再次關閉了自己的心。
實際上,其他人都是正常反應,友誼固然非常重要,可還有學業、家人甚至戀愛關系在,所以多數時候,大家的熱情沒他期待的那么高。
但很有意思的是,這些社交受挫,卻是他出現這個“高貴的頭顱”這種意象的背景。所以可以看到,真相是他太想和人交往了,但總是受挫,然后他想人際交往和身體一樣是必須的,而孤獨的頭腦世界卻是高貴的。
高貴的頭顱,鄙俗的身體,這對詞匯可以演變出其他類似的句子,例如:高貴的孤獨,鄙俗的關系;高貴的想象,鄙俗的現實;高貴的內在,鄙俗的外在……這些想法,都可以逐漸加強思維和頭腦的重要性。有一些人,特別是有些男性,可以貌似很好地活在思維和邏輯的世界里,當然最好是身邊有一個基本不打攪他的乖乖女朋友陪著他。
文中這位來訪者因為社交受挫所以說頭顱是高貴的,身體是鄙俗的。這句話的意思我理解了半天才想明白,后來才知道頭顱即思維或者說理性思維,身體即感覺或者說情感,因為他想和別人有情感聯結,但總是受打擊,就是情感受挫,為了給自己一個可以接受的理由,所以他就說情感是鄙俗的,是不好的,所以我不會再去進行情感聯結,而思維,理性思維可以幫助我遠離受傷的情感,讓我覺得自己不是那么的糟糕,所以是高貴的,這樣我們的內心才能平衡。
然后我反思了一下自己,我自己的模式是高貴的道德,鄙俗的需要,高貴的懂事,鄙俗的欲望。道德感高是好的,提出自己的需要是不好的,為什么呢?和上面的例子同理,因為從小到大提需要表達欲望這件事總是受挫,為了能整合內心,所以就會安撫自己的內心說道德感高很好,提需求不好,因為一提需求以前被拒絕的經驗會浮現出來,讓我非常的恐慌,那種恐慌的感覺我現在還記得,讓我不得不以我道德感很高來平衡我內心的失衡。實際上這是一種心靈僻徑,為什么?因為我的身體和靈魂是分開的,沒有做到身心合一,我是因為需要受挫所以才覺得道德感高好,有需要不好,實際上呢?我非常想要我的需求被看到,我非常想滿足我的愿望,可是現實總是打我的臉,為了免受再一次被打臉的痛苦,干脆,就麻痹自己,說無欲無求是最好的,道德感高的我是驕傲自豪的。
但是道德感高的人真的活得開心嗎?真的開心嗎?對于我而言是否定的,我相信對于大多數道德感高的人也是如此,是不開心的,因為沒辦法按照自己的內心行事,甚至有時候會鄙視那些隨心所欲的人,覺得他們太過任性,一點都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實際上最深層的解讀是,他們是羨慕這些人的,但是他們做不到這樣,只能貶低他們來得到內心平衡。
道德感高的人怎么樣才能活得開心點呢?
首先,需要覺知,覺知就是開始身心合一的第一步。你要覺知道,你道德感高并不是壞事,但是如果道德感高使你心靈深處不開心,很壓抑,你就要反思了,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你的道德感高,你要怎么做才能活得更開心一點,怎么樣平衡道德感高和滿足自己的需要這一點。
其次,道德感高的很多人都是身心分離的人,是身體感覺和心靈感受分開的人,都是極為理性思維的人,非常非常的理性,理性到破壞自己的感受,明明很難過,要跟自己說,我很懂事,道德感高,所以我不計較,實際很生氣,但是卻不表現出生氣,還要麻痹自己說道德感很高,所以不能生氣,這里面有很多很高的壓迫型思維,他們會自動化形成一種思維,即我不應該有感受,我應該理性對待這件事,殊不知這就是我們不開心,不幸福的源頭。
第三,道德感高的人要怎樣講感受?
一般情況下他們會覺得講感受是不好的,而且表達感受,會有一種內疚感和焦慮感,為了避免這種感受,我們會屏蔽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假裝沒有感受,實際上,你有感受,只不過,你把它們壓抑在潛意識里,不讓它們出來而已。因為和內心聯結的感覺你以往很少體驗到。就我自己而言,我很討厭表達感受,在我心里,道德感高,為人著想都是非常高貴的品質,而表達需求,表達欲望等著別人來回應你我覺得都是非常低賤下賤的舉動,因為我有可能不被回應,那我就是低賤的卑微的,所以才會有高貴的道德,鄙俗的需要這種模式。實際上你就是害怕被拒絕,因為你以前被拒絕太多次了,那種被抹殺了情感和感受的感覺太不好了,所以你才會直接屏蔽,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我覺得只能如實表達你的感受,以后的日子里,如果你表達感受再次被拒絕,你就說出你被拒絕時候的感受,讓別人感受到你的感受,你就更容易和別人連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