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這個歷時一個月零兩天的“夢回故鄉”系列,暫時要畫上一個逗號了。
這組隨筆,原本并不在我的年度寫作計劃之中。于我而言,這是一個意外驚喜,抑或可以稱之為意外收獲。
一個多月前,我正在為如何繼續那個寫給故鄉的長篇小說發愁。
早在兩年前,并不擅長寫小說的我立志要寫一部反映家鄉生活的長篇,著力刻畫人性的復雜與覺醒、農民的堅忍與失落、傳統鄉村的虛假繁榮與逐步衰落,以我的視角還原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城填化進程帶給中國農村、農業、農民的巨大沖擊。
我無力像賈平凹、陳忠實寫出《秦腔》、《白鹿原》那樣的巨著為故鄉立傳,我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寄托我對故鄉深深懷念和無盡相思。
但對于一個純業余的文字愛發者來說,這談何容易?磕磕巴巴寫了六七萬字,湯湯水水開了頭,便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寫不下去了。
可我不想就此放棄。這不是我的性格,,也有悖于我的初衷,更有悖于內心對故鄉那份刻骨銘心的牽掛。
迷茫之際,我走進了重慶萬州的平湖論壇,在這個與我故鄉只有一山之隔的鄉情論壇里,努力尋找每一個與故鄉有關的記憶片斷,試圖從中找到更加貼近故鄉實際的原生態素材。
也算是機緣巧合吧,無意之中,我翻看了文友“李小草”的所有文章,看到了不少熟悉的地名、人名和我從小經歷過的生活場景。我如獲至寶,如饑似渴,還跑到她的QQ空間里,把那些原創文章從頭到尾看了個遍。
應該說,我們早就互相關注地彼此的文章,我也知道”李小草”是老家附近的人,我們還在一起聊過老家的人和事。.但也僅僅如此而已,至少我對她沒有過多的了解。
這一回,我終于有機會深入了解“李小草”別具一格的文字世界。正是她的文章里,我得知她是一名高中地理老師,實際叫李曉輝,如今在萬州教書。我還得知她曾經在我讀初中的胡家中心小學教過書。更為巧合的是。她的老家竟然與離我舅舅家很近。依起來她和我小舅媽還是一家人。
一問母親,老人家對曉輝老師的家人非常熟悉,很輕松地就叫出了她爺爺、父親、叔叔的名字,還說他們都是醫術精湛的好醫生。不僅如此,母親的一個初中女同學還是曉輝老師的嬸娘。
看看,在網絡的幫助下,世界變得多小,即便相隔數千里,一不小心,我們就會遇到熟人。
按照繼父的輩份,我應該叫曉輝老師一聲姐姐。曉輝老師也樂意認我這個弟弟,于是我們就姐弟相稱,通過彼此的文章進行著看似遙不可及、實則近在咫尺的思想交流。
曉輝姐寫了很多與故鄉有關的文章,有散文,有隨筆,有小說,體裁廣泛,內容多多,盡顯對故鄉的牽掛和依戀。
看了曉輝姐的文章,我對鄉愁有了更新更深的理解。
以前,一直以為只有像我這樣遠離故土、多年難得回老家一次的游子才會如此強烈的思念故鄉,沒想到離老家只有一山之隔、頂多半天就能抵達老屋的曉輝姐也會如此深切地牽掛故鄉。
原來,鄉愁是沒有距離的,哪怕近在咫尺,也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原來,鄉愁是會相互傳染的,哪怕相隔遙遠,亦會使那份牽掛和思念更加綿長。
看了曉輝姐的文章,我也有了寫一寫故鄉往事、說一說兒時趣事的沖動。
于是便有了這個”夢回故鄉”系列,有了這30篇隨性而寫、有感而發的思鄉文字。
老實說,寫這組隨筆,我沒有什么目的,既不為發表,也不為出書,純粹是寄托一下無處安放的鄉愁罷了。
如果非要說有什么意圖,不過是自私地希望工業化城鎮化的時代大潮慢一些,再慢一些,讓我們這些游子有時間記住故鄉的模樣,有時間記錄下正在消失的故鄉風景。
我不在意、不喜歡我的故鄉以城市的模樣融入大自然,也不期望、不樂意以城鎮居民的身份望見故鄉的山、看見故鄉的水,我只希望我記得住故鄉的模樣,記得住既漸行漸遠、又越走越近的鄉愁。
我只希望通過我的忠實記錄,讓故鄉在文字里永生。
值得欣慰的是,這組隨筆引起了文友們的關注和喜愛,不少朋友紛紛跟帖,和我一起回憶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起回味兒時的點點滴滴。故鄉紙媒的副刊編輯還看中了一篇文章,準備給予發表。這種彼此間的平等交流,這種被關注、被認可的經歷,無疑是讓人開心和舒坦的。
是的,我很享受文字帶給我的那份從容淡定和無世與爭,也很樂意通過文字讓自己不斷成長,樂意看到自己的文字帶給感興趣的文友一份溫暖、一絲溫情、一縷溫馨。
還是那句話,我愿用我溫情的文字,溫暖天下原本孤寂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