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面對有時候有人玩笑或非玩笑的將云南地區、云南人稱為“西南蠻夷”還是挺不爽的(自嘲除外),“西南蠻夷”四個字除了是在地域層面上對云南地域偏遠的描述之外,還是在文化層面對云南的輕視。
由于地處偏遠,云南似乎是一直游離于華夏正統文明邊緣的。殊不知,在兩千多年前,西漢甚至之前,在滇池、撫仙湖一帶曾出現過古滇王國。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嶲、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
秦始皇時期,曾開“五尺道”抵達云貴一帶。而大名鼎鼎的“滇王之印”則是漢武帝時期武帝所賜。
當時還傳出一個笑話,在史記中,司馬遷是這樣記載的:“至滇,滇王嘗羌乃留,為求道西十余輩。歲余,皆閉昆明,莫能通身毒國。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也就是我們可愛的滇王,因為交通閉塞,與外界隔絕,在加上我們云南山美水美,從來沒有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所以漢朝使者來了,他便問道,云南與中國到底誰更大一點呢?后來漢使經過夜郎國,夜郎國君也問了同樣的問題。
成語“夜郎自大”便是出自這里。至于滇王先問的,為什么成語不是“滇王自大”,而是“夜郎自大”,這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暫且按下不表,有機會再進一步探究。
說回古滇王國,除了司馬遷曾在史書里記載過滇國,《后漢書》里引述了司馬遷的記載外,就再沒有其他關于它的記載了。
直到1956年,考古學家在滇池畔的一個小山坡上發現了墓葬群,而這個墓葬群后來經考證為古滇國墓葬群。這個小山坡叫做石寨山,位于晉寧。
除了6號墓中出土的“滇王之印”外,這里還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種類涵蓋兵器、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貯貝器、樂器、裝飾品等,證明了這里曾經出現過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
晉寧,隸屬于云南省昆明市,位于云南省中部,昆明市西南部,環抱滇池,西臨西山區,北接呈貢區,南和東分別與玉溪市紅塔區、江川區接壤,距昆明市人民政府44.2公里,是昆明都市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鄭和,原名馬和,賜姓鄭,小名三寶(又作保),云南昆陽(今晉寧)寶山鄉知代村人。
鄭和生平大事、履歷大家都清楚,在此就不贅述了。
在晉寧建有鄭和公園,按理說這不稀奇,全國的鄭和公園少說也有三四個,據我所知的就有南京鄭和公園、太倉鄭和公園。而晉寧的鄭和公園因為建在他的故鄉,相比其他,似乎就有了不同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