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早起去吃早餐,身后有對中年夫婦和我一路,聽到他們在細細碎碎的聊天,很有趣。
男:“一會吃包子吧,好不好?”
女:“好啊。”
男:“吃肉的還是素的?”
女:“肉的吧,肉的好吃?!?/p>
男:“那就要兩個肉的,素的想吃嗎?”
女:“也有點想吃,你想嗎?”
男:“我也想,一會我先去占座,你去買包子。”
就是這么平凡的事,瑣碎的再也不能瑣碎的事,但兩個人說得津津有味,有商有量,不急不躁。我在心里想著什么樣的人呢?這么有滋有味的日子,不禁回頭看了一眼,發現真的是扔到人堆里找不到的兩個普通人,模樣普通,衣著普通,但面色平和,笑容綻放。兩個人挽著手,頭頸相靠,盡顯了屬于中年人的那一點纏綿和溫情,更是那愛情到親情的溫潤細致。我不禁停住腳步,讓他們走到前面去,遠遠的看著這溫情的畫面漸行漸遠。
懂得好好說話的兩個人,會越來越多的親密與溫柔。同樣,在一個家庭中,好好說話會讓家庭越來越有幸福感。丈夫的謙讓有禮,妻子的問候細致,讓家庭氛圍充滿了幸福與寧靜。
試想一下,要是上面的對話變成另一種情況,會怎樣呢?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男:“一會吃包子,行嗎?”
女:“就知道吃包子,吃包子,你不能換個花樣嗎?”
男:“那你說吃什么,每次都讓我說,說了你還不同意?!?/p>
女:“你是我老公,連我愛吃什么都不知道,我還有什么可說的?”
男:“那我愛吃什么你知道嗎,憑什么每次都得依著你?”
以上對話也許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可能還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生活的柴米油鹽中,要是經常連最簡單的吃飯都很難達成共識,那生活的意義和幸福早就無影無蹤了。這里的“包子”可以換成任意替換成餃子、饅頭、面條,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開口的說話就唱反調,不給好氣,這樣反而讓另一方也會生氣。
為了一件小事而吵的不可開交,為了一點問題就拌嘴鬧脾氣,這樣的說話只會讓兩個人的關系淡化,甚至越來越僵化??纯?,每句話后面都跟著疑問、指責、批判,兩個人最終耷拉著臉吃完這頓飯。早上起來美好的一天就這樣被毀了,強大的負能量伴隨著一整天的工作學習,這樣估計做事效率也不會很高。
要知道,兩個人經年累月的生活在一起,什么是愛,已經說不清楚了,因為它已經慢慢融化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融化在彼此的相互扶持中。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表現形態,都有自己愛的方式和定義不能一概而論。
但快樂和幸福卻是能夠感知的,是溫情還是冷漠,需要從每天、每一次交談、每一件小事中細細來體會。多年后回首,我們能夠記住的,只是那么一個個片段,正是這些片段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生故事。
只要兩個人都存了一顆互相不耐煩的心,任何小細節都能變成大傷害。
唯有被感恩,感情浸透了整個生活,才會有每一刻的心平氣和,才會任何小細節都能展現大恩愛。
02
當然,好好說話不僅在夫妻、戀人、家庭之間,也在我們與父母的每一次溝通交流中。
你還記得上次和父母打電話是什么時候嗎?還記得自己的語氣是什么樣的嗎?
回想起從出生到長大這么多年,你沒有真正的父母交流過呢?有沒有好好的給父母講述自己的生活學習呢?平時沒辦法陪在父母的身邊,打電話也總是草草了事,不超過5分鐘的時間,或者長時間不給父母打電話,讓父母擔心掛念。
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父母長期見不到我們,聽不到我們的聲音,就會擔心這,操心那,對于你的生活常常腦補各種情況。而自己打電話呢,只會說“你們不用擔心,我很好?!薄胺判陌?,我一切都好!”這樣籠統的說辭,最終使父母表面放心了,但心中的掛念始終都在。
上個周末,媽媽打來電話。我接起電話,電話那頭,傳來媽媽高興的呼喚“婷~最近好嗎?天氣冷不冷?吃飯好嗎?好久沒聽見你的聲音了,總是想著來問問你?!?/p>
電話這頭的我,聽見媽媽的聲音就早已淚流滿面了,說著“我好著呢!媽媽不用擔心。媽媽也照顧好自己?!?/p>
接著我媽說“天下雨了挺冷的,要穿暖和,別感冒,多吃點飯,身體最重要呢。”
我聽著媽媽一再的叮囑,心里頓時一陣酸。我一般推脫自己忙,很少給媽媽打電話,其實心里很想聽見媽媽的聲音。有時候聽見媽媽的聲音就會很想念,會不由自主的想哭。
有時候打來電話,我會失聲痛哭,媽媽說,沒事,哭出來會舒服一點。我知道壓力大,我們慢慢來,有什么事好好說。
有時也會因為觀點的不一致,而我大聲亂喊。媽媽會等我平靜下來,繼續說:“你要好好說話,怎么樣的方式都是說,你覺得你這樣喊能解決問題嗎?”
其實每次這樣說完,自己就后悔了。自己心里知道不能這樣,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而媽媽總會慢聲細語,溫柔的說,并從另一方面慢慢引導。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把最壞的一面留給父母,總是給父母各種難題,而父母從來沒有嫌棄,從來都是我們最大的支持和溫暖。
媽媽總會說,好好說話,就是好好思考,好好為人。記得以后說話要好好說,慢慢說,你怎么說話代表了你是怎樣的人,一清二楚。以后,沒有人會指出你的錯誤,以后的工作中只有合適與不合適,沒有理由。沒有耐心的你要好好磨練,千萬記得要照顧好自己,好好與人相處。
這些話,媽媽經常會給我說,即使打電話的時候,也會千叮嚀萬囑咐。真的很感謝我有這樣一位懂我的,和藹可親的媽媽。在這里,我要對媽媽說一句“媽媽,我愛你,照顧好自己?!?/p>
現在的我時常會想起媽媽的指點與教誨,這將受益終身。
我們這一生,其實就是社交的一生。父母年輕的時候,教會我們如何說話,如何與人溝通;父母老的時候,他們的社交能力在不斷下降,而我們要主動承擔起與父母、家人溝通的責任,要給父母悉心的照顧,使家庭更幸福。
03
廚房琉理臺上爬滿螞蟻,老婆正懊惱著剛才切完水果沒有擦洗干凈時,我笑著說:“誰叫我們家這么甜蜜呢!”一句話輕松消除老婆的眉間皺紋,還換來盛綻的笑容。
說好話真好!聽聽看,“誰叫你不擦干凈!”跟“誰叫我們家這么甜蜜!”差別多大呀。前者像刀、像石頭、像拒絕的閉門羹,丟出來肯定傷人,有人懊悔;后者像花、像和風、像接納的微笑,說出口必然滿室祥和、皆大歡喜。
說話,不只要表達出心中的意思,也要得到別人的理解。若不能心平氣和,能被聽進去的話不多,衍生出的誤會敵對倒是不少。若能相談甚歡,氣氛融洽,被接納的空間就大,得到的結果也較滿意。
我們都知道說話要“留口德”,但是“說好話”更重要,它讓聽與說的人都處在和諧愉悅的情境中,所形成的磁場能量是正面積極而且強大的,利人又利己,何樂而不為?
任何一句好話,都會是一根點燃熊熊火把的小小火柴,而那燃著的火把,也許將照亮千古人心呢!我因此喜歡說好話,也用心留意聽到的每一句好話,感恩其中的鼓勵,并積極學習說好話。說話是一輩子要學習的大事。既要不后悔說出口的每一句話,又要能把話說得有包容、有肯定、有贊美而又不矯情,這才算是好好說話。
別再讓不善表達成為你的借口,好好說話不是要說你一定把話說的多漂亮,最主要的是你要有一顆溫柔的心對對待;要有感恩的心去說話,好好說話,用智慧的心去思考,去體諒的心態原諒,這樣才會讓生活更美好。
說話是一門藝術。好好說話,更是一門藝術與學問并存的技能。
誠懇討論、熱心關懷,用最溫暖的語匯,表達最真摯的心意。
蔡康永在他的《說話之道》一書中提道:說話是一件靠自己用心一點,就可以不斷進步的事。而把話說好,收獲最大,當然也是我們自己。
所以,好好說話,溫柔的對待每一個人,學會贊美,懂得感恩,用真誠,真心去讓生活更加陽光溫暖。
我是小丸子,期待與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