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零零后》的電影看完了。
流了兩次眼淚。一次是池亦洋在小學階段哭的片段剪輯。一次是柔柔在異國他鄉因為奧黛麗赫本被語言暴力。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曾經說過,在拍攝的整個過程里,他最難受的就是拍攝孩子們的小學階段,這也是我看到池亦洋小學階段的片段剪輯的感受。無助、痛苦、壓抑似乎寫滿了他的臉上。大李老師說,很慶幸這些孩子無論遇到什么都還會哭,還會懂的宣泄!看的時候我在想,如果柔柔在國內會怎么樣,池亦洋很早在國外又會怎樣?兩種性格兩種環境,到底是誰影響了誰呢?!
如果是五年前的我看這部紀錄片,我應該更多的是抨擊現在的教育制度,現在教育體制的填鴨模式,現在教育對孩子的不夠接納度。而現在的我看到這部紀錄片,更多的是思考身為家長的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我們一直活在西方快樂育兒的誤區里,卻忘了西方傳達給我們的是一種理念,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態度,而中國教育傳給我們的是根基和規則。所謂快樂育兒,需要的是兩者結合,而不是盲目跟風。芭學園之所以讓這么多孩子懷念,讓這么多家長認同,重要的不是它的快樂,重要的是大李老師的適度原則,溫柔和堅定并存的處事方式。不對就是不對,不會因為你哭就妥協;而做的好的地方該鼓勵還是鼓勵,不會因為你是一個欺負人的小霸王而戴著有色眼鏡去忽視你,真正的去接納每一個孩子。發自內心的接納是自然的流露,不是刻意的偽裝。大李老師是一個有原則的老師,也是一個懂得接納孩子的老師,她更是一個不會放棄任何一個需要幫助的孩子的老師。那身為父母的我們呢?在放棄與不放棄之間我們該怎樣抉擇?!
大李老師和池亦洋說她用了一年的時間讓池亦洋從一個不自信的孩子變成了一個孩子王;和柔柔說她用了兩年時間讓她不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其實我們需要的恰恰就是時間,看見或被看見,是需要等待的,而靜待花開,又是需要我們用耐心去澆灌的。
孩子上了小學,我時常和先生討論現在的教育,也有對孩子的擔憂,也對沒上學堂小學表達了些許遺憾,但先生的一句話又突然敲醒了遺憾中的我,他說:“學堂培養的是孩子,教育的是家長,即使我們現在不在學堂上學了,但是我們可以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去引導他。我相信這也是學堂希望我們去做的!”有時候,人總容易停留在一種情緒里很久,真的應該跳出來看看,看看怎樣才能做出一個適當的選擇。
無論是中產階級的理念教育結果,還是體質內的教育制度,需要的是我們怎么定義我們每一個人的角色?怎么去面對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挫折也好,困難也罷,身為主角的孩子們希望的是身為配角的我們一直在身后,給予他支持和協助。根扎好了,才能不怕風吹雨打,才能找到有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