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重聽了《明朝那些事兒》,每聽一遍,對歷史人物都能了解的更多更深入。這次印象比較深的人物之一就是--鄭和。
鄭和下西洋,這一著名的海上遠航事件,相信學過初中歷史的都不陌生。不過對于鄭和本人,我也只知他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
名字的由來
鄭和,原名馬三寶,祖籍云南,出生于元末明初貴族世家,本可以一生錦衣玉食,只可惜生逢亂世。
十歲那年,明軍攻入云南,大肆擄掠,三寶也未能幸免,幾經波折,最終被分配給了當時的燕王朱棣,成為了一名太監,改名馬和。
馬和因出生貴族,文化修養和思維見解自是碾壓其他太監,因此深得朱棣信任。
后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馬和作為貼身太監緊隨左右,時不時地給朱棣出謀劃策。據說是在鄭村壩之戰中,馬和以個人的聰明才智幫助朱棣反敗為勝,朱棣大喜,因此以地點為名賜姓鄭,從此,馬和又改名為鄭和了。
下西洋的傳說
鄭和為什么要下西洋呢?
民間有一種傳說,燕王朱棣攻入南京時,建文帝朱允文并沒有被火燒死,而是逃到了海外,而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一大目的就是尋找建文帝的行蹤。
而我們所熟知的,更主流的一種說法是為了宣揚國威,加強海外交流。
七下西洋
通過靖難之役,朱棣從侄子朱允文手中搶奪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
永樂三年,在朱棣的旨意下,鄭和帶著他的大型船隊開啟了第一次波瀾壯闊的航海之旅。先后經過了今天的菲律賓、越南和泰國,到達了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然后又穿過馬六甲海峽,最后到達了古里,然后回程,歷經兩年。一路上揮金如土,真正詮釋了什么叫國富力強,引來了大批藩屬國的臣服與建交,隨之也帶回了各國的使臣。
永樂五年,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朱棣小小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鄭和回國后,隨即又開始了第二次的遠航準備,這次的任務只是護送各國使臣返航。返航途中,又趁勢拉攏了泰國,還有蘇門答臘,馬拉加等一眾小國,又帶回了一大批使臣。
永樂七年,鄭和第三次遠航,并在途中收拾了錫蘭山國,進一步提高了大明王朝在東南亞的威信。
永樂十年,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先到蘇門答臘,途徑印度和阿拉伯半島,第一次抵達了非洲,并帶回了一只被誤認為麒麟的長頸鹿。
永樂十四年,鄭和奉命第五次遠航去尋找鳳凰,沒有找到鳳凰,卻依舊帶回了一大批珍奇異獸,跟隨回國的還有三位國王。
永樂十九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護送幾位國王回國,又順便探尋了更遠的航路,成功地將大明王朝的影響力播撒到了東南亞及印度洋。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去世,兒子朱高熾繼位,宣布停止下西洋。朱高熾繼位一年后,也病重去世,長子朱瞻基繼位,改年號宣德。
宣德五年,朱高熾命鄭和率領艦隊第七次下西洋,這次的路線尤其的遙遠,也耗盡了鄭和最后的力氣,在返程途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