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進入互聯網行業,90 后開始異軍突起,好幾家的公司的 CEO 都是 90 后,反而以更懂現在用戶的心理這樣的優勢獲得了投資人的青睞。
當然,能做到這樣的 90 后也是鳳毛菱角,但偶爾想想自己在 1990 年之前兩年出生,但是遠遠還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偶也就有些失落。
這是在 2015 年的前段時間容易進入這樣的思考中,不知道為什么,也知道這樣對比極少數是不對,也沒有分清楚在背后在該行業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努力與機遇缺一不行。
恰巧來京的了寶爹卻相對社會上一片呼聲“成名要趁早”反而強調,成名還是晚一些好,這就好比為什么要說大器晚成。
而前幾天在廣州好友劍飛也聊到這樣的事情,因為劍飛要創業,前期也是計劃從培訓開始,而我的建議就是需要先打造個人品牌。但劍飛似乎比較不愿意做這件事情,甚至活動社交也限制自己不能太多,每月最多一次。
于是,我就問劍飛為什么?
劍飛的回答很簡單,怕如果成名太早所產生的壞處,整個人容易變得自負,聽不進身邊人的聲音,其次還會經常受到各種打擊。畢竟樹大招風,一旦成名了,都會有好壞兩把聲音。這就例如雖然目前 90 后互聯網 CEO 崛起,但也是有不少壞聲音。
于是,這就引起我的思考,究竟什么時候成名比較好?早一點還是晚一點。
###1
相比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一件事情不可能全不好,也不可能全好。
我們先說說成名趁早的好處:
1. 提前體驗到事業巔峰,同時可以吸引到更多人一起,有更多資源深度挖掘該領域;
2. 提前可以獲得各種享受和資源
3. 獲得的成長機會也會越多
4. 家庭以此為榮,也容易得到更多的保障
5. 相比很多人在掙扎,不必為財富擔憂,可以直接走在追求夢想的路上
與此同時也會有一堆不好的事情,例如過去我們在語文課文里面的《傷仲永》,就是典型的從小成才,但是長大之后一生碌碌無能。
其實,也就是說,“成名”在某一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極限的發揮,無論是努力、天賦、機遇等等混合的產物。因為這種現象在一生里面是極端現象,就像正態分布一樣,相對而來未來也就很難再做出一些很大的事情。
例如著名的經濟學家納什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創立了納什平衡的理論,后來一生除此之外基本沒有其他特別大的貢獻。還有愛因斯坦,好像他所創立的相對論也是在年輕的時候,后來基本就沒有太多顛覆性的理論誕生了。
如果單純從這個角度出來來說,“成名”就是一種極限現象,而這種現象有可能在生命任何一個點發生,那么問題就是在什么時候發生得比較好?
###2
在發出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朋友@牛牛 直接給我回復——
>我的感覺是,早晚不是是。內心缺失的時候,名利早晚到了,都會倒。可能對有些人,像出疹子,出過了,栽過了,就好了,所以早點也好。那天發 teambition ,就是覺得他們團隊就是那種90后但是實在太優秀太優秀,一直穩健清晰。唯有時刻謹防虛榮心嘍
@牛牛 的意思也就是說“成名”這件事情的好壞與時間無關,而是取決于你的“心”是否準備好。
如果沒有準備好,即使 90 歲也不過如此。
###3
綜合來說,“成名”的時機最好可以跟自己的“心靈”成熟程度匹配一致,“成名”往往需要靠智商,“心靈”就是靠情商,在“成名”的背后如果有足夠的“情商”支持那就是越早越好,因為你能提前獲得更深切的體驗。如果“心靈”沒有準備好也無他,慢慢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