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是薩拉熱窩事件。塞爾維亞學生普林西普用槍暗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隨后一戰爆發。
薩拉熱窩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首都,這座城里有一條水量不大的河,名叫米莉亞茨卡河,河上有一座拱形石橋,叫作拉丁橋,薩拉熱窩事件就發生在這座橋的旁邊。
今天我們不說橋本身的故事,我們來說說薩拉熱窩事件中大多人不知道的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
時間退回到1914年6月28日,星期日。這一天萬里無云,風和日麗。這一天也是斐迪南大公和他的愛妻索菲亞結婚14周年的日子。斐迪南大公攜妻子到薩拉熱窩訪問,街道上聚集了許多人,十分熱鬧。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來歡迎斐迪南大公夫婦的。1908年,奧匈帝國吞并了這塊土地,作為奧匈帝國皇位的繼承人到這塊土地視察,一場對他的暗殺正在悄然上演。盡管有親信告訴斐迪南,此次恐怕有暗殺計劃,還是取消對薩拉熱窩的訪問為好。盡管如此,斐迪南還是力排眾議,乘坐敞篷車參加了游行。
為什么斐迪南要冒死前往?
這要說到斐迪南的愛妻——索菲亞,她出生于波西米亞的一個小貴族家庭。后來在某大公家做女官時,與斐迪南一見鐘情,隨后陷入熱戀。未來哈布斯堡王朝的接班人竟然與區區一個女官相戀,身份地位相差這么懸殊,這在極其講究等級觀念的歐洲是絕對不允許的。所以,斐迪南的伯父弗朗茨·約瑟夫皇帝強烈反對。盡管如此,幾年下來,斐迪南頂住了壓力,皇帝也不得不做出妥協,但皇帝提出了條件——不會承認索菲亞為皇室成員,索菲亞所生的子女也不將具有皇室繼承權。
斐迪南和索菲亞忍受了這一切,最終結為夫妻。婚后他們有了三個孩子,家庭生活十分幸福。但在那個時代,“身份懸殊的婚姻”承受著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壓力。索菲亞不僅在各項正式儀式和典禮中不能出現在丈夫身邊,還經常被安排坐在皇室的末等座位上,不停地受到來自宮廷中的人的欺辱。
將一直以來不得不躲藏于暗處的妻子帶到公眾面前亮相,是斐迪南多年的心愿。而此次薩拉熱窩之行,遠離奧匈帝國的政治中心,就可以與妻子堂堂正正一同公開露面了。斐迪南不愿錯過此次機會。但是,這對于激進的名族主義者來說也是一次機會。當斐迪南夫婦乘坐的敞篷車沿著米莉亞茨卡河前行,在拉丁橋減速右拐時,突然塞爾維亞學生普林西普持槍從路旁的人群中沖出,一腳跳上臺階,朝車內一通掃射。索菲亞當場身亡。斐迪南滿身鮮血地抱著索菲亞大喊:“索菲亞,你不能死,為了孩子請不要死!”不久,斐迪南也停止了呼吸。
深深相愛的兩個人,也許,命中注定要一同歸去。
在前南斯拉夫時期,拉丁橋被稱為普林西普橋。南斯拉夫解體(波黑獨立)后,這座橋也恢復了原名——拉丁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