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跟大家分享了什么是情緒以及情緒管理,在接下來的5篇文章將進入情緒管理的模塊二:情緒管理五步法。還記得我在情緒管理系列文章第一篇提及到的我的故事。當時我就是覺察自己的情緒,并接納這些情緒的存在,嘗試理解這些情緒背后的信念、期待,并最終找到調節情緒的落腳點。這個過程,是在幫助我們反思和覺察自己的情緒,我到底卡在哪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在哪里。這就是情緒管理五步法。
你可能會覺得有點復雜,情緒一上來,誰還記得這五步啊,別急,這本來就是在刻意練習逐步掌握的的過程,咱們一部一步來的拆解。
今天的文章,圍繞情緒管理五步法的第一步:覺察情緒:做自己的管理者。讓我們先從一個職場小故事講起:
小揚是一名有著一年左右工作經驗的設計師,他的領導大鵬,因為職業發展的原因,離開公司,平級部門主管林琳調入小揚部門,成為小揚新的領導,林琳非常能干,思維清晰,邏輯嚴謹,小楊對他的專業能力也是很服氣的,但是林琳和小揚原來的領導大鵬有著完全不同的領導風格,原來的上級會充分授權小揚獨立完成一個模塊,有產出結果,在一起review,而林琳要求小揚在工作開始前把所有的工作細節都溝通清楚,她確認沒有問題在開始,自讓小揚開始工作。和林琳工作了兩個月,小揚一直都沒有適應林琳的管理風格,總覺得縛手縛腳。這天吃過午飯,林琳又坐到了小揚的旁邊,讓他趕緊打開電腦修改昨天的工作報告,下午會議著急使用,報告一打開。林琳就開始指導小揚如何修改。腦補一下當時的場景。這邊字體小了一點,那邊符號有些問題,一個后,小揚心里暗暗叫苦,心里想領導怎么老是在以這些邊邊角角呢。15分鐘后,小揚的心里已經極度奔潰,終于在林琳又提出一個新的修改點時,小揚“縢”的一聲站了起來,說道:這邊手把手的教多耽誤功夫,您自己來吧。“。說完起身去了茶水間。越想越不爽,于是快速就做了一個決定:走人。于是,回到座位就跟林琳提出了辭職。琳琳有點錯愕,沒有多說什么。第二天小揚有些后悔了,覺得自己太沖動了,因為目前的這家公司和職位他都挺滿意的,但又騎虎難下,只得遞交正式的辭職申請。
故事講完,咱們先不提林琳的管理風格,就只說說小揚,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呢,,小揚提完辭職就后悔了,但是迫于面子,只能提出離職。小揚在情緒的引導下沖動行事其實傷害了他自己的利益,你可能會覺得小揚的錯誤太低級的,我才沒那么幼稚呢,那么,我也想邀請你回顧一下你的職業生涯:
你有沒有做過類似這樣的事情?
1、在氣頭上說了一些話,做了一些事
2、當時并沒有特別意識到自己正處在“非正常”的情緒狀態中
3、等平靜下來之后,感到后悔
4、說的那些話或做的那些事造成了一些麻煩,還需要自己去處理,也傷害了自己的利益
如果你認真的回想一下,我想你也會想到自己也曾做過類似這樣的事情,但如何才能不讓自己陷入這樣尷尬的情境中呢?這時候,你需要對自己的情緒多一些“覺察”。
什么是覺察呢?
覺察:就是在情緒產生的同時,意識到自己正處在情緒里,而且意識到這種情緒是什么,以及意識到自己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情緒。這種感覺就像第三者在對自己進行觀察,而且而在問自己:你怎么了?你是不是感到很難過,或者是悲傷呢?你為什么會感覺難過悲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成為了自己情緒的觀察者或見證者。
正如著名的正念減壓MBSR的提出者喬恩.卡巴金講到:覺察意味著以一種特定的方式保持注意--關注目標,在當前的時刻,不帶任何評價。這種能力-對于和情緒相處特別重要。
中國也有句古語: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里的“念”指的是情緒而“覺”指的就是覺察。當我們面對自己的消極情緒時,“覺察”也往往是開始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為什么我會這么講,起情緒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我有提到,情緒駕駛,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們因為某件事情或者刺激從而產生一些行動,確實,情緒可以激發行動。但實在沒有理性的參與下,就讓情緒坐上了駕駛坐上,在直接驅動我們的行動。案例中的小揚就是這種狀態。而我們的嬰幼兒時期,也都是長期處于這種狀態。那覺察呢?就是像在剛剛的刺激和反應間,裝了一個舒緩閥。當我們覺察我們這處在一種特別憤怒,特別恐懼,特別焦慮,總之是一種特別的狀態中時,我們至少可以提醒自己:先停下來,別再這種特別的狀態下做出沖動的選擇,這是我們走出自動駕駛的第一步。
咱們也可以從大腦的生理結構的角度來解讀一下覺察意義:根據心理學家們的研究,人類的大腦中有兩個系統:行動系統和知性系統。
行動系統會直接驅動我們的行動,整個過程,沒有理性的參與,這時候,情緒就做到了駕駛位上。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做出的行為決策都是在兩種系統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但是負責情緒管理的行動系統速度一般會比知性系統快6秒左右。也就是說,當我遇到觸發情緒的事情時,大約有6秒的時間,我們會完全聽從行動系統的指揮,在那之后,知性系統才會發揮作用。那在情緒完全驅動我們的這段時間里,如果我們沒有及時的覺察自己的情緒,就會進入自動駕駛的狀態。而覺察就是幫助我們在這個時間差里先別做出沖動的行為。
在深入一點,覺察不只是讓我們覺察自己處在哪種情緒中,更多是讓我們覺察這種情緒是什么,他的程度如何。舉個例子,“憤怒”這種情緒在比較低時時不耐煩,比較高一點是生氣,特別高一點可能是暴怒。剛剛的小揚就是在極度的憤怒中做出的辭職決定。你可以借助圖中的情緒色輪來幫助自己對情緒做更深入的覺察。
那這個時候,你可能還有一個問題:知道覺察很重要,但做不到啊,如何培養自己覺察能力呢?
答案只有一個:刻意練習。你不可能今天看完文章,明天就可以在情緒來臨的時候,像第三者一樣去覺察自己。但如果你每天都做一次練習,我向你保證,兩個星期以后,你一定可以看到效果。這個練習叫做情緒日記。在日記當中,我們要寫一個真實的,帶給自己情緒觸動的故事,而這個故事需要包含幾個要素:觸發時間、想法、情緒、行動。在此之前我們先區分一下情緒、想法、行動這三個詞。
想法:對于客觀事件的評價、解釋、認知
情緒:是主觀感受:生氣、悲傷、厭惡、煩躁、郁悶......
行為:我做了什么、說了什么
舉了例子:
圖中的行動,我沒有提及,是繼續破罐子破摔還是重整旗鼓,在做一份更符合實際的學習計劃呢?都有可能,但是記住這份情緒日記實際上已經對情緒的主人公采取建設性行動,已經產生了正面作用,如何調整自己這種無助、挫敗的情緒,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分享~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里了,小結一下本篇文章的要點:
1、覺察意味著以一種特定的方式保持注意,不帶任何評判。
2、覺察是我們處理消極情緒的第一步。
3、覺察可以幫助我們走出自動駕駛的狀態。
4、寫關于“事件-想法-情緒-行動”的情緒日記,可以提升自己的覺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