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俗話說:一個感人的故事可以觸動心靈,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可以讓人經久不忘,還是喜歡早些年的那些個老歌,因為歌詞里反映了一個時代一群人的心聲,比如這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吧,因為這首歌詞寫得樸實,旋律自然、真摯而又溫馨,歌詞里有濃得化不開的親情、鄉情、愛心、孝心,像是說出了我們每個人心中無需做任何修飾的最真實的話語。
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各大城市的經濟運營模式也在不斷滴變換著,一些具有遠大志向的不論中年、青年人,都已經背井離鄉去離家較遠的城市發展了,外面的城市很精彩,外面的城市也很無奈,盡管如此,他們依舊在外面打拼、努力著,平時忙得腳打后腦勺也不休息,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停下匆匆的腳步,回家歇歇。
對于有著傳統文化底蘊的中國人而言,“常回家看看”卻是最讓人心動、永遠也不會落伍的字眼。誠然,我們總是因為工作、因為學習、因為生計或是因為其他的理由而耽擱了歸家的腳步,不能常回家看看,但不管你在異鄉的那一塊土地謀生,也不論你是離家遠還是近,每逢佳節來臨之際,伴隨著一種久違的沖動,你歸家的感覺是愈來愈濃的。
每逢想起此種情形,我就真正理解了為何世界上獨有我們中國有“春運”一詞有“春運”一事----你看吧,每到年節前后,千里萬里天南地北、男女老幼,無數的黃皮膚拖家帶口、拎箱扛包、奮爭擁擠、浩浩蕩蕩,把偌大一國的所有機場、車站、碼頭都填得暴漲滿盈、翻江倒海,將所有的春運工作人員弄得紅腫雙眼、疲憊不堪---因為所有的人們都要回家,世上沒有任何力量,能去阻止這種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的涌動與釋放。
前些年父母為了找點營生就搬到了離家很遠的一個山里,由于交通不便沒通電話,一到年節,二位老人就輪流著爬到房山頭上望眼欲穿地瞧著,嘴上不說什么,其實心里是盼著我們早些回家的,現在可以用電話聯系了,父母總是不斷地打電話問:“啥時回來”?話語中飽含著二老的無限惦念和關愛。
俗話說:“兒子是父親的心頭肉,女兒是母親的貼心小棉襖”可我們這些做兒女的,待到長大成人后,不僅遠離了雙親,減少了問候,就連噓寒問暖的電話也越來越少了。
我們都深深懂得,每個人都應該尊重、孝敬自己的父母,不管他們富有也好,貧窮也罷,如果你的父母依然健在,就該慶幸了,我們還有機會去盡盡孝道,報答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我們這時就是幸福的,比那些失去父母還未來得及去行使自己做兒女的義務的人,要幸運和幸福呀。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你會讓這種遺憾存在嗎?
看一看如今,想一想過去,父母親一生辛勞,那些清苦的歲月,已經在他們的額頭和眼角刻上了無盡的滄桑。每次歸家后,小妹總是偷偷的告訴我:咱爸媽前幾天又趕著毛驢去街里采購了,買的都是你喜歡吃的東西,姐就在家多住幾天再走吧!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的心中總是暖暖的且又有些酸楚,我感覺到,作為女兒,我給予父母的實在是太少太少了,而二老給予我的卻是永遠的牽掛和無盡的溫情。
記得曾在一本書中看到過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在一個繁華的都市,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媽媽在擁擠的電話收費站旁等候交電話費,輪到她交電話費的時候,服務員問她電話號碼時,老人努力地想了好半天,依舊想不起自己家的電話號碼,后來她對收費員笑笑說:“哎呀!歲數大了,一時還真想不起來了,不過我可記得兒子和女兒家的號碼,干脆給他們交上得了,省得他們沒時間來,”老人交完話費,滿懷欣喜的走了,仿佛她這一次就真是為了兒女而來的。
看完這個故事我總是感慨不已,為什么老媽媽能記住兒女的電話號碼,而忘記自家的號碼?那不正是說明,她把平時牽掛兒女的心情化作了問候了嗎,捫心自問,作為兒女我們又有幾次主動去噓寒問暖的,常常是忙了工作、忙應酬,反而忽略了雙親,總會說:等我有時間了,再……,其實我們忘了,等你真的有時間了,去關心雙親的時候,真的是已經來不及了。
“常回家看看”其實它演繹的是一種真實的民情,一種普遍的熱望,浸潤著天下所有父母兒女倍覺溫暖和感動的情愫,家庭是社會的細泡,蕓蕓眾生們的“歸家”情結,所體現出來的向心力、親和力和凝聚力,也正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巨大親和力與凝聚力的縮影。
很長時間,一想起父母盼我歸家的情景,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所以,我不等以后了,我就現在,用我有限的時間,去為兩位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聽聽父母的嘮叨,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我是幸福的,因為我的雙親依然健在,讓我可以真實地生活在父母的慈愛里,可以享受到他們給予我的無盡的溫暖和無私的關愛。
兒女情長,父母恩深。夢里家園,心有所依。常回家看看吧,帶著溫暖、帶著愛。新年又至,真誠的奉勸年輕的朋友們:“常回家看看吧”!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過得更加的澄凈和輕松,這樣你才會無悔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