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流行個詞叫“碎片化”,所謂的碎片化,從字面來看就是完整的時間或信息被切割開了。
有人說這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在我看來這種“碎片化”自古以來就有。
否則,怎么會有“流言止于智者”這一說?
在古代,沒有微信、微博、報紙、電視這些媒體平臺體,普通人獲取信息的途徑就是“口口相傳”。
例如,原本一個完整的信息是,張家姑娘在河邊洗衣,不小心滑倒掉進河里,被恰巧經過的鄰村李家兒子救起。
結果,這側信息經過張三李四等人的傳播之后,就成了張家姑娘在河邊洗澡,李家兒子在旁偷窺,被發現后張家姑娘羞愧難當欲投河自盡,李家兒子奮力救起。
你看,李家兒子原本一個英雄救美的大好形象,結果成了色狼流氓,不但沒得到村人的賞識還被大家唾罵。
一個完整的信息,不同的人在轉述的過程中會添加不同的感情色彩,有些是理智的,有些是非理智的。
非理智的個人情感會夸大事實,目的就是想引大家的注意力,這個有點像今天的各種爆款文章,為了博取流量和粉絲關注度,每發生一個熱門事件就第一時間站出來解讀,濃重的個人感情色彩,帶偏了一票粉絲。
理智的個人情感是經過了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思考信息、得出結論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的,這些人他們不當信息的搬運工也不跟風,始終都有自己見解和立場,他們是抱著負責任的態度在傳播信息的。
所以,“留言止于智者”,就是理智的人把碎片化信息深度處理的一個過程。
那我們生來就處在這樣一個“碎片化”的時代,該如何做個理智的人呢?
一、刻意訓練
前段時間《我的前半生》這部劇熱播,很多人覺得吳越老師飾演的凌玲這一角色太可氣了,就直接跑到人家微博下面去罵人。
有的粉絲就在評論里回復罵人者“腦子是個好東西,希望你也有”。
看完之后我就在想,是這些罵人者真的沒有腦子嗎?
那你說,他們頭頂上那個肉球是啥?
他們只不過是沒有形成遇事思考的習慣而已,這種習慣就像晚上洗腳早上刷牙一樣,是可以在后天被訓練的。
首先,平時在聽到一個專家的觀點或者是結論的時候,不要立刻拿來就用,逼迫自己舉出5個以上適用于該結論或者觀點的案例。
你逼迫自己舉例子的這個過程,就是你獨立思考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旦形成慣性之后,你每次遇到問題之后都會反復琢磨,最終把信息轉換成自己能記住的方式存儲,等下次有適用的情景時,你會立刻調用出來。
這個方法不僅訓練了你的思考習慣,還讓你學會了活學活用。
其次,多問幾個為什么。當別人告訴你一個信息的時候,不要當一個被動的信息接收器,學會跟信息互動,從信息里面去找到你感興趣的點,然后提問自己,促使自己為了這些感興趣的信息點尋找答案,形成一個主動思考的過程。
二、不下結論
當你獲取到一個信息的時候,不要著急下結論,先聽聽別人怎么說。
聽別人怎么說的過程就是在收集信息,這個過程你會聽到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結果。
不要將自己置于一個評判者的角色,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錯,當你抱著這種不確定的心態去處理信息的時候,你是包容的,你會允許自己聽到不同的聲音,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思考,去深度挖掘信息。
一旦你做出了一個判斷,自己就會下意識的往你認為的方向去靠攏,很容易人云亦云,最終失去自己的判斷力。
例如前段時間鄭爽新書簽售會素顏出鏡,很多粉絲責備鄭爽作為一個藝人素顏出席這種場合就是對大家的不尊重。
也有人說,那是她自己的臉,她自己的身體,只有她自己有權利決定如何使用,別人無權干涉,她趕素顏出鏡也說明了鄭爽是真性情,不外乎外界的看法,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兩種觀點,一旦你站隊,那你會喪失自己的獨立思考,過依附在別人的觀點上保持隊形,這就是前面提到的吳越老師被罵的原因了。
很多人可能都不是真的想罵吳越老師,只是看到很多人都在罵他,自己也就忍不住的跟風。否則他也不會說出“看到這么多人罵你,我就放心了”這種話。
三、為我所用
深度思考是過程,學以致用才是最終的目的,否則一味的思考卻不知道用在哪里,這種熱情也會隨著時間逐漸減退的。
我見過很多人的知識儲備量非常大,遇到問題也會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但是僅限于“閑扯瞎聊”一到正式場合都“開口跪”。
當你在獲取了信息經過自己的深度思考處理轉換之后,要學會時不時的拿出來用一下,就像夏天不蓋的杯子,你也要時不時拿出來曬一下,不然等到冬天蓋的時候就發霉了。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很多人都有看公眾號的習慣,手機里關注了N多個,一些優質的公眾號都有留言功能,那每次看完之后可以發表一段小小的評論。
如果留言被選中,被翻牌,甚至被點贊上頭條,這種小小的成就感就會激勵繼續保持深度思考這個好習慣。
更求上進一點的,可以像我一樣來簡書上碼字,不要為了取悅粉絲爭閱讀量求打賞刻意炫技,就當成是一個訓練自己思考和運用能力平臺。
不浮不躁的沉淀自己,仔細軟化目標,肚子里有真貨,遲早會被發現的,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最后,還是想要告訴大家,這確實是個追求效率的時代,一味的加速度或徘徊于各個路口,終將在“碎片化”中迷失。
只有沉下來,仔細軟化目標,才有可能真正接近夢想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