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西游記》的朋友們都知道,“三打白骨精”是非常經典的橋段。那么為什么不能一打二打呢?這是一個很中肯、很有趣、也很有價值的問題。
“三”這個字最早見于甲骨文,其本義為特殊指事字,指衍生萬物的天、地、人,后引申為二,四之間的正整數、多多地、一再地等。
三,在古代表示多,一般古人用來表示倍數時,會選擇用數字“三”,比如“魯仲連辭讓者三”就是表示連三辭讓。
不難發現,在《西游》中,“三打白骨精”同《水滸》中“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三國》中“諸葛亮三氣周瑜”等一樣,這好像就是我國古典白話小說敘事的一個傳統一樣,唯有其三打、三氣,才會使得故事豐富多彩,才能使得情節起伏跌宕,引人入勝。
那么問題就是既然為了增強故事性,為什么不“四打白骨精”、“六氣周瑜”、“五拳打死鎮關西”呢?
古時候,人民的文化程度不高,認識水平有限。用數字“三”和百姓的認知思想有關。三,是一個質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在民間,自古至今還有“事不過三”的說法和習慣,俗語說,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一打,未免太過簡單,顯得對手太弱不夠打,二打,顯得不過隱,心里不爽。
?
老百姓們對于壞人總是嫉惡如仇的。于是,三次也就心滿意足了。不但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也滿足了讀者的胃和百姓的心理。
既而問題又有了。孫悟空那么厲害,一次打死白骨精不為過啊?還可以凸顯英雄主義,為什么還要三次呢?就算打一次,著重描寫也是可以的!原來,除了上述原因,我們的作者吳承恩大大還有這方面的考慮:人性的弱點。
三藏信佛,佛家講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它追求揚善,也就是我們現今所說的傳播正能量,要積極陽光,世界都是美好滴!
唐僧作為我東方大唐文化的傳播使者,頭號代言人,自然是必須謹遵教義,但是這就是其“軟肋”啊!我們常言道「我們要搞清楚一個人喜歡的東西,因為往往越喜歡的就是軟肋。」
白骨精,作為一個人心的玩弄者,深諳出家人的本性。
從一開始,精心打造了一個專屬陷阱。第一趴,它變成一位嬌滴滴的妙齡女子,哪怕唐僧多次婉言推辭,卻只是開口說了家里都是樂善好施之人。
放現在,妥妥兒套近乎啊!果然,師父被套上了。不料,在這即將圓滿的時候,突然回來的孫悟空壞了好事。白骨精的第一次宣告失敗,并且成功逃過一劫。
壞人死于話多,所以為了讓白骨精必須現原形,自然要有第二次和第三次啦!這就更加巧妙了。第一次的苦口婆心,已經套住了師父。
接著第二次女子的死,更會讓師傅羞愧和內疚,外加豬隊友豬哥哥這個好色之徒,自覺做“內應”主動做“嫁衣”,這唐僧不入坑,難哪!但是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要知道我們反一號悟空現在還不是佛呀,能讓你白骨精成功嗎?當然不能!結果,第二次也沒成功。第三次,最慘,費了唾沫丟了命。反派死于話多,古代就是真理了。
白骨精是個出色的政治家,懂得揣摩人心。
她正是利用出家人好善的本性,才讓自己有機會接近唐僧。所以說「我不怕你有信仰,我就怕你沒愛好」
有了喜歡的東西,哎呀分分鐘摸清了向你開炮!而向善本沒錯,但是盲目向善是為錯!
不論何時何地你都隨意向善,你的信仰也不過如此。不值錢且變得骯臟。唐僧的盲目使他背離了佛教大義的初衷。“
三打白骨精”不是說悟空的英雄,也不是說白骨精的壞,而是批判唐僧的傻。
“三打”表面打白骨精,本質打唐僧。打醒世俗的盲目。三,是辯證的、批判的,它是對人性的弱點進行解讀。
不信大家可以翻開《西游》,“三打白骨精”作為一個轉折點,此后的唐僧變得不再那么盲目,對一些人和事開始有了辯證的態度,這便是作者說的人性的成長。
佛教中講究前世今生來世,“三”在佛教典籍中所用非常之多。這和佛教文化單向傳入中國有關,我國古白話小說中“三”的次數非常之高。
“三”在佛教有輪回的意思,道盡了一生,由生到死。“三”是一個具有佛教旨意的數字,像我們現在說的“事不過三”,也是說機會就在眼前,稍縱即逝。
“三打白骨精”之所以不能“一打,二打”,是因為真的打不醒!
這第一棒,是對世俗的認知的批判。它打醒世俗,不要盲目。
緊接著的第二棒,是對自己的良知的批判。它打醒自己,要有辯證思維。
最后的第三棒,打醒了亙古不滅的正道,它告訴我們:正義不會缺席!
作者大大通過“三打白骨精”給了所有人一個教訓。我們所堅守的本沒有錯,但是因為自己的泥守成說和拘泥不化,你所謂的道義和信仰它也會給其他人帶來禍患。
不過,作者最終旨意還是認為,成功路上不平坦,歷經劫難方成長。師徒之所以最后立地成佛,正是跨越了81難。
文章最后,小都想說的是,我們要有批判思維,要與時俱進,要敢于質疑,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或許人性的弱點一時我們不能避免,但是仍要記得:正義從不缺席。于是,我們知道了“三打白骨精”是因為“一打”真的打不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