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劉陽讀書筆記-->在讀書分享-2中)是一個到了一定深度的一些工作內容了,對每個點、要素都作了自己個人的闡述,很好!感覺到這些內容現在看起來有了一些體會,那么是否真的變成了自己的營養,體會和自己真正的能力呢,可能還只是走了一半。其實看得出來有些東西還沒有消化好,或者還沒有完全變成自己的東西。這是需要經過反復思維訓練的過程,也就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可以再做第二稿第三稿反復提煉?有些話不用說很多,關鍵點上抓到幾句就非常好,而且在形式上可以配一些圖示,邏輯關系圖等。
一般我們看書分幾個狀態,一開始先吸收知識,這些書里說了哪些知識,哪些信息可以學習,這是一個基本層面,知識也有重點和普通知識;第二是學習后要體會,要去觀察作者的一些想法、觀點、邏輯脈絡,要去觀察作者的整體的思路,這樣會體驗的更好。瞻前顧后,整個布局謀篇都是有的,這是一個把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相匹配的過程,這個很重要。所以做知識的摘抄、做讀書筆記、做思維的訓練整理,是個一步一步的過程,要多做幾遍。
然后再往上,對整個這本書的架構,邏輯,和哪些地方說得比較透,哪些地方似乎還不夠,或者結合自己在工作上的內容可以補充,這也是蠻重要的。這是更高一個層次的事情,是到了把自己放在與作者同一層次討論的境界了。所以有學知識,理清脈絡,取長補短的幾個層次。
從筆記來說,既然來分享,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可能要多做幾輪,而且不局限于這幾個點,有點一葉之秋的感覺,當然這一小段是可以的。我相信勤奮的人看書是有一定的深度,但是要控制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就是做某一章節時可能還是一個筆記,到這本書看完的時候,回頭想想理理思路,再整理出重點來,那時就是一個讀書的筆記或者讀書報告,里面會有一些點評和自己的再度解讀,這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很好的開始,我建議劉陽同學把書整體上看過去,然后再每一段作一些筆記和自己的思考。全書通讀后,再作點的回顧時,就會發現我們的視角已經不同了,升高了一個臺階,就會發現有些看不見的東西,或者看了以后又出來一些新的東西。有些認為很重的東西,相對只是自己的邊界,很多是別人的共識,或是別人走的更遠了。這是我們在看書的時候,把自己知識的邊界和學科的邊界作對照,和大家們作對照,我們和他們的差距就在這里邊。
另外講到豐田的模式,石老師的第二本書《豐田式現場改善之術》,我記得頭幾頁還有一段關于改善的步驟,我覺得那六個點和改善的步驟應該可以結合起來看。這樣幾本書貫通起來就好了。有時候書翻一翻看一看,抓重點學習學習,精讀一部分,范讀一部分,領會一部分,研讀一些內容,各種閱讀形式可以組合起來。
在形式上,可以適當的注意一下,筆記要來分享實際上就是作一個報告。報告要抓重點,圖像和展示的層次要比較清晰,邏輯上給別人看起來好讀,容易讀。所以相對每一頁的文字不要太多,有些能用圖表、圖片,邏輯關系展示的東西,可能會更直觀一些,作一些歸納,幾個點,比如什么內容石老師怎么說的,現場是怎么樣的,是不是做一個表會更好一些?或者其他的形式。甚至做一個腦圖,也是很有必要的。
拆書筆記是為了省時間,把一本書的重點抓住,會打開思維導圖軟件。其實有很多腦圖軟件,就是一章一章往下打,每一章拉一個二級標題,然后幾個重點拉,再回顧再看。有幾個好處:第一很快,因為只抓關鍵詞,第二不容易漏掉重要環節,第三隨時給你一個整體的感覺。因為看書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出整體的感覺來,明白前后段的銜接關系。腦圖形式和人的思維模式很相近,腦圖還是一個蠻好的工具,可以探討一下這樣的形式,網上有很多用思維導圖來拆書,叫拆書筆記。
讀書筆記、拆書筆記、讀書報告、或者分享都是一個邏輯:抓住重點,理清脈絡,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用最少的語言、最直觀的圖像,把要表達的東西表達清楚,讓別人一目了然,這就是一個境界了。很好的開始,多來幾遍的話,自己就會一步步吃透了,就會融會貫通,就能變成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力量就得到武裝了。但還要繼續看書,多看幾本書:《改變世界的機器》、《豐田的十四項原則》、石老師的三本書,其實各有各的看法,抓緊時間,把這些書看過來,整體上有東西壓倉后,感覺就出來了。
要有那么三五到十本書打底,做事的時候才會胸中有數,不會亂。而且從自己的工作和老師的傳授,和你的體會中結合。其實這里邊真正的悟性在于,別人說而沒有說透,或者別人說后經過自己的理解后又提升,然后在更高層次上和原有的知識和現實的問題,和自己的想法對照以后,變成另外一個維度的層次的理念或者判斷,這是一個自己升華的過程。所以做讀書筆記是一個助力,讓自己和其他人也可很好的交流,不斷地去對照印證。我更多的從泛上去考慮,十幾頁的內容太少,我也不好一一的點評。
結合你們的情況,這些內容都很寶貴,都很有價值,積少成多,一步一步來。當初我在看書的時候,有的書要看三五天,有的書要看十幾二十天,有的書一個小時就看完了,就看書的深度和自己對它的感覺。有些要吸收知識的東西,要看的很多,要反復的拆,拆成自己的每個知識片斷后再組合,然后融會貫通??偟糜袔妆緯阉酝噶?,然后再往后看。石老師帶了一個好學生,我們很樂意看到在這樣一個團隊里面分享和討論。
說的不到的地方,請大家見諒。我就拋磚引玉,畢竟石老師是我的前輩,他的幾本書我也在學習研討,每看一個環節,每看一遍都有更多的感覺,這是一個愉快的過程。
最后祝大家學習愉快!
? ? ? ? ? ? ? ? ? ? ? ? ? ? ? ? 張迪教授語音 ANN.XU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