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慶假期讀完了《假如這是真的》這本書,想要下筆寫點什么的時候,我猶豫了很長時間,盡管結局是我喜歡的happy ending,但是書中關于“生死”的主題,卻讓我陷入沉思,作者馬克·李維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離奇卻深情的故事,也許你不會相信,又或許你已投入其中深信不疑。
①
我其實很討厭去思考“生死”,或者嚴格來說,很討厭“死亡”這個話題。
小時候第一次有了“死亡”的這個概念時,我當即就傷心地哭了出來,一個人死了就意味著,再也不能見到他了,從我們的身邊永遠消失,他再也不能陪我們哭陪我們笑……那時候心里第一次有了一種異樣的窒息感,是我作為一個孩子不能承受的。
盡管我曾經“經歷”外公的過世,但那時確實年紀太小,我一點細節也想不起來。所有人都說,我是外公最疼愛的小孩,即使面對他自己的兒女時,也總是一臉兇巴巴,但是面對我卻是那么溫柔,滿眼帶笑——這段“回憶”是長輩們告訴我的,實際上在我腦海中是一片空白,媽媽還曾指責我“沒良心”,得到了外公最多的愛,卻忘了最愛我的外公……對于“死亡”我一點也不愿意去想象。
②
《假如這是真的》這本書圍繞的主線便是生死,女主勞倫因為發生車禍而陷入昏迷,在病床上靠著藥劑維系著生命。但是有一天她突然發現自己的靈魂能夠脫離肉身自由行動,這使她興奮不已。
她不用對自己的外表有任何的考慮,因為別人看不見;
不再被義務和條條框框束縛,也不會有人來評判她,因為別人看不見;
不需要小心謹慎地對待其他人,可以去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因為別人看不見。
可是漸漸地勞倫發現,由于所有東西她都無法觸摸,那么這些東西于她而言是毫無意義的。
就像“點石成金”的能力,一開始你覺得擁有這種能力十分酸爽,但是當你饑餓難耐,而觸碰的食物卻無一例外變成金子無法食用的時候,同樣是絕望的。
“一切都可以接近,但一切又都不可能。”
更讓勞倫難過的是,她所愛的人在面前,可以看見他們,但卻無法跟他們接觸,顯然這是痛苦而不是幸福。“也許這就是煉獄,一種永恒的孤獨。”
故事的轉折,勞倫的靈魂逗留在舊日居住的房子時, 她遇到了男主阿瑟,這個唯一能夠看見她、聽見她、觸碰她、知道她存在的人。
這事對于勞倫而言是欣喜的,但對于阿瑟來說,已經超出了他的認知范圍,別說阿瑟,假如這發生在我身上,我也很難說服自己去相信它。
③
可是這實實在在發生了,阿瑟到醫院確認勞倫軀體的存在以后,他終于相信了勞倫的“鬼話”。很難說是什么契機,讓阿瑟堅定地想要幫助勞倫,但是當阿瑟得知勞倫將被“安樂死”的時候,他最終下定決心要實施一個瘋狂的計劃……
這里當然少不了他的好友保羅的“戲份”,盡管保羅無法相信阿瑟的“靈魂出竅說”,但還是毅然決然地幫助他,又一次感慨,能夠有一個無條件支持你、幫助你的朋友實在是一種福分。
“安樂死”也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勞倫的軀體躺在醫院,她甚至可以自主呼吸,就像虛弱的病人睡著了一樣,然而她卻遲遲沒有醒過來。這期間身心都備受折磨的顯然是她的母親,給了勞倫生命,分享她的每一份快樂,和她承擔每一份痛苦,可是現在卻無能為力……
“安樂死”一直是引發著社會各界的爭議,它牽扯的層面又深又廣,道德、法律、情感乃至利益,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楚,也就像是我一直回避的有關“死亡”的話題一樣:
假如,不幸是自己躺在病床上,你希望別人怎么做?
假如,不幸是自己的摯愛親人躺在病床上,你會怎么做?你覺得他希望你怎么做?
假如,輕易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的親人他們該怎么繼續生活?
假如,選擇結束了別人的生命,自己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勇氣?
假如,多方意見相悖,如何?
假如,只有遙遙無期的等待,看不到終點,如何?
假如,后悔了,如何?
……
閱讀的過程還是愉悅的,但是越深入思考,又越是覺得自己只讀了點皮毛,在我看來,光是書名就能讓我思考很久,因為“假如”這個詞,本身就充滿了各種可能性。
假如,勞倫的靈魂從最開始只是阿瑟的幻想……
④
我們常常喊著要珍惜時間,可惜白白溜走的時間還是那么多,難道非要身處勞倫那樣的困境,我們才能真正醒悟嗎?
勞倫:“你想理解生命的含義嗎?
一年的生命:向一個剛剛在期末考中失敗的大學生提這個問題吧。
……
一天:問問兩個期盼著重逢又被情感弄得靦腆羞怯、驚恐不安的情人吧。
……
千分之一秒:一個運動員剛剛贏得奧運會銀牌,而不是他為之訓練一生所想得到的金牌,問問他吧。”
流逝的每一分、每一秒似乎都被賦予了特殊價值,可是真正理解時間珍貴的人卻少之又少。
特別是: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到來。
可是,明天總會來,只是如果意外先來了,明天就不再是屬于你的明天,它屬于所有人,唯獨不屬于你。
我們的生活沒有“假如”,“惜今朝,盼明日”,這些文字突然變得有分量起來。
(未完待續……)
書目:《假如這是真的》 【法】馬克·李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