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簡一在樹洞中,常常看到有小伙伴兒提出這樣一些疑問:
“自己很長時間精神狀態都不好,不知道應該不應該去看看?”
“我的心理好像出了問題...”
“我好像抑郁了”等等。
下面簡一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關于情緒的一系列話題。
01
首先,我們來揭開“情緒”的神秘面紗,了解下它的真實面目。
“情緒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它包含情緒體驗、情緒行為、情緒喚醒等復雜成分。”
簡單來說,常見的情緒有喜悅、憤怒、哀傷、恐懼、苦惱、煩悶等,更細微點的有羞愧、嫉妒、贊嘆、自豪、憎恨等。
“情緒的產生與一個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有很大的關系。”
比如,你近期想要一個好成績,得到滿足了,就會引起你愉悅、興奮等。
反之,如果你的成績沒有你期望的高,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引起你悶悶不樂、憂郁等。
情緒可以被分類為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和后天學習到的“復雜情緒”。
基本情緒和原始人類生存息息相關,而復雜情緒則與人認知的差異、不同的需要等有關。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我們可以了解到,人有生理、安全、歸屬感和愛、尊重、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等需要。
“當一個事物滿足了我們的一種需要,但又不能滿足我們的另一個需要,甚至和第三種及其以上的需要相抵觸,就會引起人更復雜的情緒。”
因此,這也是每個人所擁有的復雜情緒數量和對情緒的定義都大不相同的原因。
比如樹洞里,有的小伙伴表示想要好好學習,但是又想玩手機、打網游,還想期末有一個好成績,最后選擇了玩手機,卻沒時間完成學習任務,并且還影響了自己的成績,導致父母失望等。
像這樣多種復雜的需求雜合在一起,得不到滿足,就會給自己帶來很多情緒困擾。
這個時候,不妨仔細想想:自己到底要什么呢?當下的選擇導致的后果,自己是否能夠承擔或者是否會遺憾?
02
簡一從樹洞的留言中感受到,大家對消極情緒的態度大多是否定的,了解完什么是情緒后,我們接著來看:
情緒有什么作用呢?
它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嗎?
首先,“情緒是人適應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方式”。
如,當我們遇到危險時就會產生恐懼、害怕的情緒,從而發出求救信號幫助我們度過危機。
當然,小伙伴們也會用情緒來表達自己生活的狀態情況,例如,開心表示處境較好,痛苦表示處境很艱難等。
第二,“情緒可以激勵人向前發展,提高活動的效率”。
有研究表明,人開心時工作效率會大大提高,興奮時身心會處于最佳狀態,適度的緊張和焦慮有利于促進人的思考等。
因此,大家可以好好運用這一點,來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呀。
第三,“情緒對其他心理活動有組織作用”。
簡而言之,情緒會影響我們的認知,處在積極樂觀狀態時,我們會越往好一面想;處在消極悲觀狀態時,就會越往糟糕的一面理解事物。
不過,用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思想來看,憂愁也沒什么不好的,至少生存更久,這么一想反而茅塞頓開了。
第四,“情緒可以傳遞信息”。
許多嬰兒一出生就會哭,那就是他們離開母親的子宮,向外界發出的一種不安的“情緒信號”。
在生活中,人們還有對情緒的運用,比如察言觀色、微笑示好等。
經過上面的描述會發現,其實情緒是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
大家在留言中所表述的“難受” “悲傷”等情緒,都直接反應了你們最近的生活狀況。
因此,要善于及時發現自己的情緒信號,對生活做好調整,才能更好的適應自己所處的環境。
03
害,講了這么多,小伙伴兒們可能會疑惑:我們不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有時候情緒莫名其妙就來了,比如有人寫道:“不知道我現在的情緒到底是個什么情況?”,何解?
這個問題,恰好提醒我們:
有的情緒我們可能自己會意識到,而還有一些是自己沒有意識到的。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簡單了解下,情緒狀態的幾種表現形式:
①情調
顧名思義,情感色調,伴隨感覺而產生。怎么理解呢?
五大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都為我們帶來不同的情調。
視覺上最多提及的就是顏色了,比如紅、黃通常會給人溫暖的感覺,而藍、紫、黑就會稍顯冰冷和沉重。
現下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建議大家,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去郊外逛逛風景優美的地方哦。
聽覺也是大家最熟悉不過的,如果整天生活在噪音不斷的地方,任誰都會有暴脾氣。
反之,優美的音樂對人就有種治愈的效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音樂的習慣,心情低落時,聽自己喜歡的激情音樂;心情浮躁時,聽點喜歡的輕音樂,都有調節情緒的作用。
嗅覺和味覺,這個就更不用說了,香、臭、酸、甜、苦、辣都帶感情色彩,聞到自己喜歡的味道、吃到自己喜歡的美食,僅僅是想一想,都覺得很美好。
所以,在生活中不妨來點儀式感吧,偶爾犒勞自己的嘴巴和鼻子,如買點喜歡的鮮花、香水,大吃一頓喜歡的美食,心情也會變得美滋滋的。
關于觸覺,簡一最想提的就是“擁抱”。
每當難受、痛苦、憂郁的時候,主動和親密的家人、朋友來一個深深的擁抱,這種感覺勝過千言萬語,小伙伴們可以親自試一試哦。
②心境
“心境是一種比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緒狀態。人的心境跟生物節律有著密切聯系。溫度、季節、環境的變化,個人的健康狀況,發生重大事件等都會影響心境。”
比如,對于學生來說,比起周末,周一的心境就會差一些,一想到周一又要開始上課寫作業了,伙伴們是不是都很無奈呢?
前不久在疫情緊張的期間,大家的心境可能都會隨著傳染人數的增加,而變得沉重,漸漸地看到病情被控制后,心情才開始慢慢舒緩等,這些都是心境的不同體現。
此外心境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快樂的心境使人樂觀、精神抖擻,憂郁的心境使人悲傷、情緒低落,憤怒的心境使人容易沖動、大發雷霆等。
額外提一點,我們平時所說的躁狂癥和抑郁癥,就是心境障礙。
那么,平時我們所說的“抑郁、焦慮、煩躁”等情緒,與真正的躁狂抑郁癥、焦慮癥等有什么區別?
短期內因為某種場景、困惑等無法滿足自己的需要時,出現的情緒低落、高漲都是正常現象。
如,悲傷了會哭、焦慮了會苦惱......
有小伙伴表示面對成績不好、父母吵架等問題時,會有煩躁、悲痛等情緒,看到自己與別人差距大時,會羨慕、焦慮等。
這些都是大家對自己生活的狀態、面臨的問題等,作出的正常情緒反應。
而關于躁狂抑郁癥、焦慮癥(前者屬于精神障礙,后者是神經癥),它們形成的原因多樣且復雜,雖然所展現的狀態與平時的一些消極情緒很相似,但其實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
就拿抑郁癥來說,它的癥狀不僅表現為情緒消沉、憂郁、沮喪等,還有長期失眠、自罪自責、更嚴重者有自殺傾向或行為等,且需要滿足這些狀態持續一定的時間。
(如果有小伙伴感興趣,可以查閱《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的診斷標準,里面有詳細介紹。)
不過,不論是心境障礙、焦慮癥、恐怖癥還是其他癥狀,都需要專業人士、醫生運用方法、技能、心理測量等手段進行評估、診斷。
在這兒簡一想告訴大家:如果感覺自己生病了,就要去正規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千萬別自我診斷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當然,即使在醫院確診了某種精神疾病,也不用過度擔心,保持好的心態,配合醫生與病魔抗爭到底,相信總有一天會戰勝它。
而關于怎樣對待自己的抑郁癥朋友,簡一想說:
我們都沒有代替任何人承受病痛的能力。
對于病人來說,除了選擇好的機構配合醫生做好治療,家人、朋友等在精神上的支持,尤為重要。
因此,如果是身邊有朋友或親人生病了,不管是抑郁癥還是其他病癥,你能做的就是以平常心看待病癥、支持他配合治療、耐心的陪伴。
③應激
“應激指出乎意料的緊張情況所引起的情緒狀態。”
如果上課時突然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做錯事情或偷偷打游戲等突然被父母發現,大家是否和簡一一樣會莫名緊張呢?(內心默默祈禱安然度過)
當然啦,這些只是我們簡短的應激反應,屬于正常現象。
有時候,天災人禍我們無法預料,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恐怖事件、戰爭、搶劫等,有的人能及時調節,而有的人卻會有急性心因性反應;
還有面對災難性事件、童年重大經歷,導致延遲出現的精神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等。這時候就需要心理醫生、心理咨詢師等進行心理治療。
簡一還要再次強調,在這里的所有相關介紹,不管什么病癥,僅限于參考和閱讀,不能作為診斷標準,因此小伙伴們一定不要進行自我判斷。
除了以上重點介紹的三種情緒狀態,還有激情、情操等。如,失戀了放聲痛哭,聽說明天放假了我們都心花怒放,這些就是激情,通常短暫又有爆發性。
像道德感、美感、理性、感性等,這些就是我們說的情操,它通常與文化、受教育水平、生活條件等有關。
如果條件支持、小伙伴們通過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習,多方面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會帶來不錯的體驗。
04
理想總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面對生活中父母不和、同學關系不好、失戀、學習問題等,我們都難免會發出這樣的聲音:
“我現在真的好難受,我該怎么辦啊。”
“明明知道不行但是還是想去做,真的很煩躁哇”
“好累 好痛苦 不想再掙扎下去了。”
......
這些聲音也都有一個相關的話題:我們應該如何調節自己情緒呢?
除了上文提到的一些小方法,下面簡一再給大家介紹幾種:
①傾聽自己內心的“需要”
有時候我們的行為沒有滿足自己的內心需要,也可能會帶來一些情緒困擾。
比如你在一次活動中,看到自己曾經相識的朋友多才多藝,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都能游刃有余。
從那之后,你變得越來越不想和他親近,甚至突然不太待見他了。
那么,你可能是在嫉妒。
這個時候你的內心可能在暗示:
你需要勇敢的多交朋友,閑余時間發展下自己的興趣愛好等。
②改變不合理信念來調節情緒
阿爾伯特·艾利斯的情緒調節ABC理論,不僅是心理治療方法,同樣也可以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這個理論就闡述,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問題,可能是我們不合理信念導致的(信念是指人們對事件的想法,解釋和評價等)。
因此,當大家處在一種情緒狀態很難釋懷時,不妨看看自己是否有“絕對化的要求” “過分概括的評價”和認為一件事有“糟糕至極的結果”。
比如,有留言說:“我是一個初中生,成績不好,記憶力不好,學什么都慢。有時候覺得如果可以去死就好了。”
當陷入自己認為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時,就容易陷入不良的情緒體驗之中,而一蹶不振。
這時用“改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這種方式,對“成績不好”進行合理歸因和評價,把自己的認知從“完全責怪自己”這種模式,變成“影響我學習的因素很多,如還有學習方法、學習環境、教師的教學水平等等”,這樣就會對自己的情緒起到調節的作用。
③“跳出自我”,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自己
這個是簡一調節情緒最喜歡的方法之一,比如我經常寫稿到凌晨,長時間蹲在電腦前,然后就給自己帶了壞心情。
這時,我就會用旁觀者的角度看看自己,然后就會發現:“嘿,那女子長期深夜寫稿,不好好休息,心情怎么會好呢?多出去走走吧...”
接著,為了小命,簡一就會乖乖的放下鍵盤,去享受我喜愛的藍天、清風和白云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雖然我們不能絕對的跳出“自我”思維,但一定程度上可以安撫我們的情緒,從而讓大腦處于“冷靜”狀態,想出更多對自己有利、可行的辦法,解決或緩解當下面對的困境。
小伙伴們,若是心動了,就趕快自己試試吧。
最后,關于精神狀態不太好的小伙伴,如何大致判斷自己應不應該去醫院或是心理咨詢機構呢?
如果你有以下情況,持續了至少2周,那么就需要高度重視下自己的身心健康:
1.行為極其異常,內心痛苦難耐;
2.經歷了嚴重創傷,無法自行走出那個情景;
3.長期持續在某種情緒中無法走出來,社會功能降低;
4.反復出現死亡的念頭,或有自殺行為;
5.食欲不振,或體重明顯減輕;
6.常常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
7.精力明顯減退,無原因的持續的疲乏感等。
當然,以上的現象,只是簡一例舉有關情緒、行為異常的一部分,為了大家的身心健康,小伙伴們如果還有其他的任何不適,記得及時去醫院或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進行咨詢。
(如果大家還想了解更多關于心理咨詢的事情,可以在“自由記錄”公眾號中給簡從一發私信哦。)
參考文獻:
[1]張伯源.變態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75-180
[2]黃希庭、鄭涌.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84-490
文|簡從一, 一個喜歡探索心理學和自由寫作的95后。 微信公眾號“自由記錄”,有償收集小故事、隨筆散文、生活感悟~感謝支持, 隨時分享!
圖|來源于網絡(侵刪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