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這被稱之為心理補償?!?/p>
一、小兒子的“野心”
? ? ?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很多城市出生的80后父母們,開始面臨一個自己從未經歷的情境:一個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我也如此。
? ? ? ?隨著小兒子的出生和長大,我們越來越明顯觀察到他和大兒子之間的差異。最大的差異在于,與大兒子小時候較為溫順的性格特征相比,小兒子從很早就開始表現出來的強烈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剛學走路時,就經常不要大人牽手,一定要自己走;很早就一定要開始自己喂飯,自己洗手;出去一定要自己推小車,不要大人碰;去幼兒園一天都沒有哭,也沒有任何不適應,而老大剛上幼兒園時哭了一個多星期。。。小兒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寶寶自己來?!?/p>
? ? ? ?小兒子的這種努力提升自己能力和證明自己獨立的“野心”,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給出了明確的解釋:出生次序的影響,與大兒子相比,導致小兒子更強的“自卑感”,從而有更強的“改善自己處境”的野心。
? ? ? ? 國內外大量統計資料已經證明(排除個例),通常小兒子都比大兒子更有能力、更有競爭意識、更有進取心,因此也更有成就,而這其中的動力,就來自于小兒子更強的”自卑而超越”的意識。
二、與生俱來的自卑感,與生俱來的心理補償
? ? ? ?心理學家已經廣泛接受了人類與生俱來的“自卑感”概念,并且這種“自卑感”被深深地刻印在我們的基因之內。在嗜血的猛獸和無情的災害面前,我們遠古時期的祖先在自然界中顯得如此弱小,恐懼和自卑促使他們不斷發展自身的能力,通過合作產生文明,通過工具應用產生科技,從而在確保生存的基礎上不斷超越。
? ? ? ? 這種自卑感一直延續到今天,并且將一直延續下去。對于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自卑感絕大多數時候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但當我們面對一個復雜的問題難以解決,感到手足無措時,自卑感就會從我們內心深處走出來,讓我們產生緊張和焦慮、產生心理不舒適。沒有人能長期地忍受自卑的緊張狀態之感,因此為了擺脫這種不舒服的心理狀態,我們會依據自己的生活風格,選擇某種方式獲得優越感來進行心理補償,讓自己達到一個較為舒適的心理狀態。因此,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源,因為人類整體在浩瀚神秘的宇宙與自然面前,總是在”自卑而超越”的心理意識驅動下不斷進步。
? ? ? 兒童在出生之后,自卑感便油然而生。周圍的成人不僅身體上比他大得多,在知識、思維和各種能力方面也都要比他強得多。因此,兒童天生是有一種“自卑而超越”的意識,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總是說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一方面是兒童腦部結構發育,而另一方面,兒童心理的這種“自卑而超越”的巨大動力,也是關鍵之一。
三、最佳的補償一定導向社會合作,防止孩子產生自卑情結
? ? ? ?自卑感的補償方式,有三種基本類型,從很多成人和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
? ? ? ? (1) 消極補償:氣餒逃避型。采用消極補償的人,在某一個問題上產生強烈自卑感后,并不正視問題,而是通過逃避現實和麻痹自己,用一種虛擬的優越感實現心理補償。很多針對所謂“問題兒童”的心理學研究表明,這些孩子中的大多數智商都沒有任何問題,有些甚至很高,而導致他們在學業成績出現障礙、做作業非常磨蹭懶惰、或者不適應學校生活問題的根源在于,當他們面對新的環境和新的挑戰時,他們選擇了消極補償的方式。這一點,也可以用來解釋很多高考分數很高的大學生,在剛進入大學新環境后,沉溺網絡游戲而荒廢學業,背后的根源也是他們選擇了消極補償的方式來緩解自卑感帶來的壓力。
? ? ? ? (2) 過度補償:極度要強型。有些人,在某一個問題產生自卑感后,雖然沒有選擇逃避,但過分地關注自己優越感的獲得,同時對讓他產生自卑感的環境或他人產生強烈的嫉妒和敵視情緒。這樣的孩子,提升自己能力的欲望很強烈,競爭意識也極其強烈,也因此表現得過于自信,野心過分膨脹。而過大的野心一旦遭遇失敗的現實,過度補償或者會導致不擇手段的競爭,或者也會導致逃避現實的消極補償。我曾經指導過一個大學生做畢業設計,他深受抑郁癥困擾。和他聊天了解到,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太好,他媽媽從小就反復教導他,要好好學習,一定要讓別人看得起。因此,在家庭環境自卑感的強烈驅使下,他選擇了過度補償。他媽媽也告訴我,小孩小時候特別要強,成績一直也很好。但到了大學后,因為長期暗戀一個女孩,表白遭到拒絕后,開始陷入崩潰式的抑郁。他的同學告訴我,戀愛遭拒其實只是一個很小的因素,他從入學開始就表現出一種逃避群體、過分關注自我的傾向,只能說戀愛失敗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 ? ? ?(3) 積極補償:社會合作型。消極補償和過度補償都被稱之為自卑情結,采用了錯誤的優越感來補償自卑感,毫無疑問是我們自己,也是我們要引導孩子避免的。當自卑感產生后,我們渴望提升自己的能力,讓我們能夠為我們的工作、為我們身邊的環境、為我們周圍的人群提供更大的社會效益,這是促使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追求自身的卓越,同時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由此獲得正確的優越感,這是積極補償的終極意義。也就是說,正確的補償方式,一方面要對自己能力的提升有濃厚興趣,另一方面對于他人和社會也要有濃厚興趣,由此形成的社會合作型補償方式,才能避免讓我們,讓我們的孩子陷入自卑情結。
? ? ? ? 因此,當自卑感產生時,最佳的心理補償方式一定導向社會合作。阿德勒認為:心理補償方式的選擇,受到我們生活風格的影響;而生活風格又與我們兒童時期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因為我們所有人最初的合作,都是從與父母開始的。
四、P.E.T.,喚醒孩子的社會合作潛能
? ? ? ?“自卑感”是與生俱來的,孩子的社會合作潛能也是與生俱來的,因為我們的祖先就是靠著相互合作才能夠生存和繁衍,他們將這種能力已經深深地刻在了我們的基因記憶之中。只不過,當每個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后,需要我們通過適合的方式來喚醒他們內在的記憶。
? ? ? ? 毫無疑問,孩子最初的生活風格是由父母的養育決定的。然而,在遇到P.E.T.之前,我與很多父母一樣,經常選擇錯誤的親子溝通方式。孩子在我們面前是天生具有“自卑感”的,當絆腳石、標簽與憤怒的面質扔向孩子時,孩子內心的自卑感只會被不斷強化,我們父母本應是他們進行積極合作補償的對象和依賴,但此時卻只會將他們推向消極補償和過度補償的深淵。所幸,孩子天生具有一定的修復能力,所幸,P.E.T.帶來的覺察和改變,任何時候都不晚。我要堅持應用P.E.T.,不斷喚醒和強化孩子的社會合作潛能。
1. 傾聽,讓孩子感受到“聽的魅力”
? ? ? ?如何聽,是合作的基礎。不被父母傾聽的孩子,內心的感受會被封閉,因此也學不會如何傾聽別人。我要堅持傾聽孩子的情緒和需求,開心也好,不開心也好;大笑也好,哭泣也好;滿足也好,抱怨也好。我要通過傾聽,讓孩子的感受之門一直打開,讓他能夠保持充分的移情能力和同理能力。
2. 面質,讓孩子學會合理地“表達訴求”
? ? ? ?如何說,是合作的關鍵。毫無疑問,父母言傳身教,對孩子表達方式的影響最大。在接觸P.E.T.之前,我毫不懷疑地認為,家庭教育中,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在適當的時候對孩子憤怒地表達,是維護家長權威,規范和教導孩子行為的必要且正確的手段。現在,我更多地學會用面質去表達我的初始情緒,而且我用自己面質的例子告訴孩子,如何用事實+影響+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訴求。
3. 第三法,讓孩子學會合作與共贏
? ? ? ? 共贏,是合作的終極目的。在權威控制型和溺愛嬌縱型的親子關系中,要么孩子是輸家,要么父母是輸家?!耙慈?,要么全無”,“要么聽父母的,要么聽孩子的”,這樣的親子關系中的二元思維,以前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并不自覺地在需求沖突和價值觀沖突時,將我與孩子置于激烈的對立面,這樣也會讓孩子在潛意識中覺得對抗才是與人相處的主要方式。而P.E.T.告訴我們,通過第三法,通過我們和孩子的雙方需求分析,和滿足需求手段的頭腦風暴,我們可以和孩子共贏。當然,前提是我們要將自己置于與孩子平等合作的位置。
五、結語
? ? ? ? 在當下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我們總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為培養孩子競爭能力方面投入了太多精力,卻在喚醒孩子社會合作潛能方面知之甚少,行之更少。我們總是責怪孩子長大一些后,遇到困難和挑戰,或進入新環境后,退縮逃避,或不會融洽相處,卻忘了我們父母,本應是孩子學會用合作進行積極補償、產生社會興趣的引路人。
? ? ? ? 最后,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當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自卑感困擾時,一定不要將我的優越感補償,建立在孩子的成功之上,因為,孩子在他漫漫的人生中很可能會重復我們的模樣——用錯誤的優越感補償導致自卑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