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年初二,很多人在沉浸在新年的喜悅和新春賀歲檔電影之中,盯著屏幕看著費納決賽,晚上的時候一則新聞卻炸了出來:“寧波老虎吃人事件”。
北京時間2:30PM,寧波雅戈爾動物園中,一男子翻越護欄被老虎咬傷致死,老虎被擊斃。
根據動物園官方最新公布的調查報告,死者張某一家和朋友李某夫婦一行六人來到動物園.
張某妻兒和李某妻子購票入園,而張某和李某并未買票,從動物園北門西側翻越3米高的圍墻,又無視警示標示鉆過鐵絲網,再爬上老虎散放區3米高的圍墻。
張某進入老虎散放區,李某沒進,撿回一條命。
老虎有何過錯,獵食是它們的天性,并非養在了動物園就可以滅絕一個動物的本性,人類不能忘了。
但在“貪婪”和“愛占小便宜”面前,人類舉手投降,毀掉了自己。
到底是老虎吃了人,還是人的劣根啃噬了自己。
[2]
人有很多劣根性,甚至我們終其一生的努力都沒有辦法去改掉它。
從新聞之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事情的經過,無非是想逃票走個“近道”而釀出的慘劇。
生而為人,本性之中總會帶有貪婪自卑自私的一面,劣根性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不論你是身著正裝的白領還是在街邊為生計奔波擺攤賣小籠包的老板,在遇到無傷大雅的事情之中總是會想想占個小便宜,省點錢,在工作之中偷個懶;
甚至在集市上與早起賣菜的大媽都能討價還價半天,美其名曰:買東西的藝術。
我們有時可能并不是多么缺一些錢,多么缺一些東西。
可是我們為什么討價之后明明只省了幾塊錢卻覺得身體通暢,從心底里涌出一種滿足感呢?
[3]
在人類七宗原罪之中,其中“貪婪”是為心罪。
即為“罪在心之無盡無際的貪念”。
人性本貪,定義為罪,無非是超過了道德的底線、社會的規則。
貪念人人都有,工資五千想漲到一萬,房子100平米想換個150平還是上下兩層的復式樓房,這很正常,甚至正確的運用人的貪性成為了每一個合格企業領導管理者的必備法則。
正確的運用利人利己,而投機取巧,坑蒙拐騙的占取小便宜,利用規則的漏洞來謀取私利,終就會毀滅一個人。
可大多數人對這種小利小惠的渴望不下于吸煙幾十年的老煙民對尼古丁的渴望,即使他們知道尼古丁終究會污染肺臟危害健康甚至要了他們的命,可卻依然停不下來。
這也就是為什么多數人一旦得到了一點小利小惠便逐漸成癮,削尖了腦袋也要沖上去。
我們的心理卻很是其妙,明明知道這點小便宜不可取而且有風險卻還是抱著僥幸的心理去嘗試一下。
或許張某是第一次逃票,或許不是,對于冥冥之中既定的結果來說,并沒有什么關系。
讓我們大膽設想一下,假如這次張某成功的逃票并沒有什么慘劇的發生。
張某不只是下一次還會逃票,甚至還會向身邊買票的人吹噓,“我沒有花錢買票照樣跟你們花錢買票的人一樣進來了”。
而那些買票了的人通常會夸贊他,甚至心中還會有淡淡的“吃虧感”。
人總是很奇怪,以打破規則盜取小利而沾沾自喜,卻完全不考慮像這種事情上癮程度堪比吸毒。
不同的是吸毒更多的是身體依賴成癮,貪婪、愛占小便宜則是精神依賴成癮。
[4]
孔融讓梨的故事為什么能傳承至今?
正是因為他割棄了人類本性之中“貪”的一面。
無私奉獻的人總是讓人敬佩,因為絕大多數的人往往做不到,所以我們今天還是一直在“學雷鋒”。
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幾千年的文化沉淀下來,總會有其根深蒂固不好的一面,比如“重男輕女”,比如“愛占小便宜”。
張某的慘劇絕不是偶然,是一點一滴“小利小惠”漸漸侵其頭腦蝕其身體的結果。
終身學習的目的并不是讓我們獲得許許多多復雜的知識,更多地是讓我們明白其中的道理,體察自己的不足,反省自己的缺點。
我們生而為人帶來的劣根性沒法根除,但至少也要壓制在道德之下。
2013年兩位俄羅斯男子混入波蘭塔拉國家公園。
因為做賊心虛,誤將一只棕熊視為喬裝改扮的工作人員,為防查票竟然悍然出手將棕熊打傷。
“寧波老虎吃人事件”爆發出來,網上有人將2013年發生的新聞挖出來當成段子笑話說:戰斗民族就是不一樣。
但就是戰斗民族又怎么樣,就算逃票成功打傷棕熊老虎又怎么樣,所有抱著僥幸心理投機取巧占小便宜的行為到底有多么值得津津樂道么。
若不能將貪婪壓制在道德之下,今天的“張某”,明天的你。
吃掉自我的,不是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