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巴黎,巴黎,這個城市承載了太多的美譽,它是浪漫愛情的最佳發生地,是優雅時尚的代名詞,它的文化沉淀在歷史的醇香紅酒中,仿佛連它的空氣里都有馬卡龍般的甜膩氣息,人們把所有美好的詞匯都用來形容巴黎了。只是很多去過巴黎的人會略帶失望的告訴你,巴黎是名過其實了,似乎并沒有一開始想象得那么好。
當我的腦中出現巴黎的時候,想到的是它的黃金年代。那是從19世紀末期的“美好年代”開始的巴黎,并在上世紀20年代的Jazz Age里延續著奢靡的紙醉金迷。各種革命與創新在翻天覆地地改變著世界,兩次不幸的世界大戰似乎為巴黎增添了強烈的戲劇張力。那是各類風流人物云集的年代,Woody Allen在《午夜巴黎》里借男主角的口稱頌其為黃金年代。那么,讓我們依循著黃金年代來探尋一下那個年代遺留下來的不一樣的巴黎風景吧。
莫奈花園(les jardins de Monet)
黃金年代里無法規避的自然是帶來繪畫革新的印象派,而說到印象派又怎么可能不提到莫奈呢?莫奈晚年基本幽居在他位于巴黎近郊的吉維尼的住所里,熱愛園藝的他為了方便觀察自然,便在他家的后院里精心修建了這個花園,修建日本橋,種植大量的花草,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他的睡蓮,幫助他完成了集大成的睡蓮系列。如今的花園依然是百花齊放,園藝愛好者還可以根據花期來此觀賞各類花朵的盛開,發現四季輪轉中不同的花園之景。
地址:rue claude monet 27620 Giverny
巴黎歌劇院(Palais Garnier)
巴黎歌劇院又名加尼葉宮,這座建成于19世紀中期的歌劇院是巴黎地標性的建筑與景點,其內里奢華繁復的巴洛克裝飾不僅讓人嘆為觀止,曾經在那里上演的各種演出與發生過的故事亦是讓人浮想聯翩,比如《歌劇魅影》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里。黃金年代里的上流社會人物和有錢的資產階級都偏愛來此,其中有一個人便是印象派的畫家德加,他在此觀看著一場場的芭蕾演出,游蕩在劇院的走廊里尋找芭蕾舞者的身影,并畫下了那些色彩柔美的芭蕾舞女。所以,對于加尼葉宮不僅要參觀,更建議去看一場芭蕾舞演出,定會讓你有不一樣的巴黎體驗。
地址:8 Rue Scribe, Paris
煎餅磨坊餐廳(le moulin de la galette)
印象派的另一位巨匠雷諾阿的名畫《煎餅磨坊舞會》,就是在這家位于蒙馬特高地的煎餅磨坊餐廳里完成。當年的蒙馬特高地還只是巴黎的城鄉結合部,是被大片農田覆蓋的荒郊野外。而印象派畫家的到來,同時吸引了一批社會上的開放前衛分子,逐漸將其打造成了藝術文化區。黃金年代里的周末,蒙馬特高地的酒吧餐廳里都會開起各種各樣的舞會,于是便出現了這幅名畫。所以,選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悠閑地逛逛蒙馬特高地,并在這家餐廳的露臺里,對著墻上的名畫,吃一頓午餐吧。
地址:83?Rue Lepic, 75018 Paris
Lapin?Agile酒吧
之于黃金年代的法國不得不提的一個畫家就是梵高,不過梵高當年在巴黎只待了短短兩年,之后便突然去了法國南部的阿爾,而大家所熟悉的那些梵高的畫作大都是他在法國南部時所作。在巴黎時期的梵高住在弟弟提奧的位于蒙馬特高地的寓所里,而酗酒成性的梵高自然是經常游蕩在蒙馬特的酒吧里。如今在巴黎,要想尋訪梵高的足跡,可能只剩這家叫Lapin?Agile(直譯為靈活敏捷的兔子)的酒吧了。這家酒吧如今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了,其內里依然維持著當年有點簡陋,狹小,陰暗的樣子,千萬不要小瞧他了,當年眾多畫家都在此流連,并用他們的畫作來抵酒錢,連畢加索都曾為其作畫。要不要試試在這里點一杯梵高經常喝的綠色苦艾酒,然后聽著傳統的法式香頌,感受獨特的蒙馬特氛圍呢?
地址:22 Rue des?Saules Paris
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and Company)
莎士比亞書店是巴黎的一個傳奇,隨著它現在不斷在各類媒體和文藝作品中出現,而逐漸成為巴黎的一個新景點。它的傳奇始于1919年,美國人西爾薇婭·畢奇(Sylvia?Beach)在塞納河的左岸開了這家名為莎士比亞書店的英文書店,而當時光顧這家書店的顧客本身就可以列一張傳奇性的名單:紀德,艾略特,海明威,喬伊斯,格特魯德·斯坦因,菲茨杰拉德等等,他們不僅在這里看書,借書,買書,還在這里聊天,辦公,甚至把這家書店當做自己的通信地址。而真正讓莎士比亞書店邁入傳奇行列的是西爾薇婭以莎士比亞書店的名義,為喬伊斯出版了當時被英美兩國列為禁書的巨著《尤利西斯》。1941年巴黎淪陷,書店被迫關閉,戰爭結束后,由于西爾薇婭受納粹迫害已無心經營書店。一個傳奇結束了,但是另一個繼續著這家書店的傳奇。1951年,西爾薇婭小姐的粉絲,美國人喬治·惠特曼先生得到偶像的授權,將自己的書店取名為莎士比亞書店,并秉持著原莎士比亞書店的精神,一直經營到現在。目前這家獨立書店仍活躍于巴黎的文學界,并設立文學獎鼓勵新人創作。如今這家莎士比亞書店已經成為全世界的文學愛好者和文藝青年來巴黎必到的朝圣之地。
地址:37?rue de la B?cherieParis
丁香園餐廳酒吧(La?Closerie des Lilas)
夸張點說,1920年代的巴黎是美國人的天下。美國的富豪們在塞納河右岸的宮廷式豪宅里揮金如土,而一些窮困潦倒的美國藝術家們則匯聚于左岸的各類小酒館里暢談藝術,比如當年的莎士比亞書店就是開在左岸的劇院街上,而被稱為現代藝術之母的格特魯德·斯坦因也住在左岸的蒙巴納斯地區,而當時每周六晚在她家里舉行的沙龍也是匯集了當時的各類藝術名家。也是在1920年代,蒙巴納斯地區逐漸取代了蒙馬特高地而成為了巴黎的藝術中心,也就是后來我們知道的左岸拉丁區。拉丁區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更是因為薩特,波伏娃等人而繼續著它藝術文化中心的道路,直到七,八十年代,這一代逐漸變成了富人區,遍布各類高級時裝店。而原來那些藝術氣息濃厚的酒吧咖啡館,書店工作坊等,因為高額租金而離去,所以很遺憾的是現在的拉丁區已不是當年的拉丁區了。如果還想緬懷一下當年的情景,不妨去探訪一下這家丁香園餐廳。
在黃金年代里,這家店也是作家畫家們常去之地。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里多次讓這家餐廳出鏡,并在那里完成了《太陽照常升起》,如今這家餐廳里還有專門紀念海明威的菜品。不論你是在它的室外花園里用餐,還是來喝一杯咖啡,不要錯過藏在餐廳深處的piano?bar,精致的復古裝飾復刻著餐廳久遠的歷史記憶。
地址:171?Boulevard du Montparnasse 75006 Paris
帕西墓園(Cimetière?de Passy)
再輝煌美好的時代終究有結束的時候,于是選擇了帕西墓園作為這穿越之旅的終點吧。國人對于巴黎的墓園比較熟悉的應該是先賢祠(Panthéon),是諸多文化名人的安葬之地。但是19世紀的很多藝術家和資產階級都安息在這個小巧別致的帕西墓園,如印象派畫家馬奈家族,印象派音樂家德彪西,時尚設計師Jean?Patou等都安葬在此。同時帕西墓園也是巴黎最貴族的墓園,因為很多有錢的資產階級也會選擇在此安葬,比如雷諾家族,同時還有流亡法國的越南最后一位皇帝保大。帕西墓園的另一個看點則是墓園里的雕塑,很多都是出自像羅丹這樣的大家之手。何不選一個下午的時間,散步于這安寧之地,來瞻仰一些你鐘愛的藝術家們呢?
地址:2?rue du Commandant Schloesing 75116?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