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沒有對錯
在我們歪歪兔早教育兒老師平常的咨詢中,最常聽到的問題,就是關于情緒的,這幾乎是每一個家長都要提到的?!拔壹业暮⒆悠獠缓茫稽c小事不如意就哭哭哭,有時候還摔東西,打人,真是煩死人了”“我兒子就像個小女孩一樣,總是哭哭唧唧的”等等等等。
其實,情緒是沒有對錯的。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當我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感到開心。當我們需要幫助,別人伸出援手的時候,我們感到溫暖。當我們被愛的時候,我們感到幸福。我們還會喜悅、興奮……當然,當自己期盼的事情不能實現的時候,我們會失落。當我們喜歡的人更喜歡別人的時候,我們會吃醋。當別人觸犯我們的底線的時候,我們會憤怒。我們還會難過、尷尬、緊張、委屈……
情緒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它是自然出現的,不會因為我們不喜歡就不出現。
幾乎我們每個人都喜歡正面的情緒,因為它們能給我們帶來很好的體驗。對待負面情緒,我們總是希望它們離我們越遠越好。
負面情緒的價值
其實,負面情緒,對我們來說有很大的價值。
你也許會問,負面情緒讓我們那么難受,能有什么樣的價值呢?
負面情緒,幫助我們捍衛邊界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身體邊界,也都有心理邊界。身體的邊界是皮膚,而心理的邊界是情緒。
當有東西刺入我們的身體,我們會難受、疼痛,這是侵犯了我們的身體邊界。當別人一直詆毀我們,攻擊我們的人格,我們會覺得憤怒,這是侵犯了我們的心理邊界。
所以,情緒和皮膚一樣重要,負面情緒和疼痛一樣重要。
就像有一期《奇葩說》中,詹青云所說:有一種人,他們感覺不到疼痛,你以為他們會變成刀槍不入的超人嗎?沒有。相反,他們的平均壽命很短,成了最脆弱的人。
正是有了負面情緒,那些受到壓迫的人才意識到要反抗。正是感覺到了傷心和難過,我們才會去關注自己,去看看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
如果沒有負面情緒,我們將無法捍衛自己的心理邊界。
對待負面情緒的態度
我們很多時候認為負面情緒是糟糕的,是會吞噬一個人的生活的,不可以有的。比如,有的人認為憤怒是一種危險的狀態,意味著挑釁;表達憤怒就代表是一種壞脾氣,是失控的人。而難過流淚,就代表懦弱。
對待孩子情緒的時候,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發脾氣就是在耍賴,是被慣壞了,是一種壞性格;有些家長害怕孩子哭,恨不得立馬把孩子從負面情緒當中拉出來;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能有什么煩心事,不用管他,哭完就好了。
我們可以根據家長對待情緒的態度,把他們分為“忽視型父母”、“壓抑型父母”、“接納型父母”。
兩歲孩子出去和小伙伴玩,玩具被搶走,孩子跑過來,抱著媽媽哭,告訴媽媽玩具被小朋友搶走了。
“忽視型媽媽”:“沒事的,哥哥一會兒就還給你了。”然后拿一個新的玩具重新塞到孩子的手上,或者給孩子一塊餅干,期待孩子盡快從消極情緒里掙脫出來。
“壓抑型媽媽”:“哭什么哭,這有什么好哭的?把嘴給我閉上?!比绻⒆右恢笨迋€不停的話,她可能會因為孩子不配合停止哭泣而繼續責罵孩子,并且威脅孩子再哭的話就要揍他了。
“接納型媽媽”:“媽媽看到了,你很難過,因為你喜歡的玩具被哥哥拿走了,對嗎?如果你想要哭一會兒的話可以哭,如果你希望媽媽幫助你把玩具拿回來的話,媽媽可以幫助你?!焙竺婵赡軙龑Ш⒆铀伎夹枰獘寢屧趺慈椭』赝婢?。
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忽視型家長”的特點是,對孩子的情緒以及引起孩子情緒的事件不重視,縮小孩子的感受,希望孩子的消極情緒快速消失。“壓抑型父母”和“忽視型父母”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只是相對“忽視型家長”,“壓抑型父母”更加負面,他們不論孩子是否有不良行為,都會因孩子表達情緒而斥責、教訓或懲罰孩子。
“接納型父母”包容孩子所有的情緒,但是會對孩子的不當行為劃定界限,引導他們合適的表達方式,啟發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
接納孩子情緒的重要性
1、促進潛能發展
忽視型和壓抑型家庭當中的孩子,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被忽略或者否定,孩子慢慢地開始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甚至于不敢于去做出判斷。
比如我們上面舉出的孩子社交中玩具被搶走的例子,忽視型和壓抑型家庭中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的玩具被搶走,難過的感受是不對的、不好的,甚至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但是孩子心里就是難過,而下一次遇到類似的問題,依然不會去處理,只能通過逃避或者哭鬧來解決問題,比如看到小朋友就躲開,或者一有小朋友過來就哭鬧。
而接納型家庭中的小朋友,在情緒被接納后,他們會覺得這不是什么大事,他們會慢慢學著跟家長表達自己的感受,“東西被哥哥搶走了,太難過了”“我不喜歡哥哥搶走我的玩具”,而且也慢慢會發展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交換玩具,或者請求大人的幫助。
我們每一次遇到孩子的某種情緒,都意味著背后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我們接納孩子的情緒后,也許我們能看到我們和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看到我們的創造性。
我記得一個媽媽曾跟我分享,說孩子有一次在外面逛的時候,突然想吃母乳,被媽媽拒絕之后,孩子哭了起來。這位媽媽非常擅長共情和接納孩子的感受,她告訴孩子,乳房是媽媽的隱私部位,這里人太多了,媽媽沒有辦法讓你吃。孩子聽到后,很快平靜下來,告訴媽媽,那我們找個沒人的地方吧。
瞧,一個兩歲不到的孩子,已經開始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了。在這個案例中,這位媽媽接納了孩子的感受,避免了孩子把所有的能量都放在和負面情緒對抗上。同時,媽媽向孩子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和原因,使孩子從情緒中出來之后,很快就能結合媽媽給出的原因,找到更合適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而在戈特曼的研究中,他們發現,主要被忽視型和壓抑型家長帶養的孩子,普遍情商低,無法處理情緒,難以與同伴相處,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弱,也無法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學習。
2、斬斷家族輪回
對待負面情緒的態度和方法,如果不加以覺察,很容易變成一種家庭輪回。就像很多打孩子的家長,自己是孩子的時候就總是被打。家長對待自己和對待孩子負面情緒的態度,孩子將內化為他對待自己和其他人情緒的態度。
我媽媽是典型的“壓抑型”,我幾乎從未看到過她流眼淚,從未聽過她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很少看到她發自內心地笑。她也無法接受別人的負面情緒。她最常對我說的話是:“不許哭,我不喜歡哭的孩子?!爆F在,我姐姐的孩子去姥姥家的時候,也總是會聽到“姥姥不喜歡哭的孩子”這句話。這個思想根深蒂固,像傳家寶一樣傳到我和姐姐這一代,又傳到我們的下一代。
媽媽對于我情緒的態度,被我內化我自己對于自己情緒的態度,她對待我情緒的方法,也變成了我對待自己情緒的主要方法,很多年。所以從小我就一直學著壓抑,終于也變成了一個“壓抑型”的人。
可是越壓抑越愛哭??薜臅r候必然是遇到了非常難過的事情。然后又想到自己哭了,變成了媽媽最不喜歡的小孩,就更難過了。
直到這些情緒壓到我幾乎抑郁,我才意識到,一定是哪里出現了問題。于是我開始尋求轉變。我開始學著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開始允許自己哭,不再抗拒,不再壓抑,然后我驚奇地發現,我反而不那么愛哭了。
相應地,我處理情緒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同樣的情緒,以前可能會困擾我很長時間,現在可能也就寫一篇日記的時間。而且懂得自己的感受之后,也更加能夠感受別人的感受。所以在家長咨詢過程中,我更能理解家長的焦慮與無措,也更能懂得孩子們的委屈與無助。
我想,輪回將從我這里斬斷,也從你這里斬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