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對于善待自己和不善待自己的人都能善良心去對待,這就叫德善。
不善者吾也善之的張瑛
張英(1637—1708年),字敦復,又字夢敦,號樂圃,又號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先祖世居江西。清朝大臣,張廷玉之父。康熙六年進士,選庶吉士,累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康熙年間,張瑛,和同朝為官的一位葉姓人家相鄰而居。兩家都要蓋房子,因為一面墻發生爭執:張家說是自己家的,葉家說是葉家的,互不相讓。
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于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讓他出面解決。
張瑛看到家信后,深感憂慮,馬上回信:“千里家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夫人見狀,不再和葉家爭了。吩咐家人后退三尺筑墻。
葉姓官員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讓家人把院墻后移三尺。
由于兩家都互相謙讓
兩家院墻之間就產生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形成有名的“六尺巷”。
張瑛雖然失去了祖傳的幾分宅基地,但得到的卻是鄰里的和睦和鄉人的愛戴。
所謂“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張瑛正是這樣一位寬容他人、與人為善、以德為上的人。
無論好人、壞人,他都能做到善解人意,寬待他人,積德行善,所以他遠離禍患,并得到他人的愛戴。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們經常拿出來量一量;更是一種人生修養境地的隱喻,值得我們經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會走出人生天地寬,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無愧后人的歷史評說。
"六尺巷心"告訴我們,心寬不怕巷子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