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茉茉大概兩歲多開始,看書的時候,兩頁紙面一定要同時平整地展開,我把看過的一頁向后翻過去是絕對不行的!上樓梯的時候,大人不可以走前面,一定要走后面。如果走到前面去了,就要退回去!開門的時候要她來,大人如果先開了,要關上!
我有時候不滿地說她:”你有強迫癥啊!“她就咯咯咯地笑。
次數多了,我覺得她這種行為實在”霸道“”故意胡鬧“”想要試探大人的底線“。
我想”治治“她這”毛病“,前幾天,上樓梯時,我走前面了,她要我下去,我就不,要她跟在我后面上來。
沒想到不得了!她反應特別強烈,哭得地動山搖地,鄰居都出來看,我反復勸說都沒用,一直站在原地要我下去。僵持了很久,最后我下去牽著她才上來的。回來后還委屈地抱著我小聲啜泣。
當時我只當她任性地沒道理,后來才知道,原來她是發展到了一個敏感期。
02
我的茉茉,現在就處于3-4歲孩子會有的”秩序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心理活動一定是有秩序的,并且會嚴格地執行它,常常難以變通。一旦成人破壞了這一秩序,孩子就會哭鬧、焦慮,表現得”不講道理“。
這些秩序包括:看光碟不能被打斷;大人不能將衣服搭在臂上;上樓梯時大人不能先上,否則必須退回來;有客人來訪,聽到門鈴聲必須是孩子來開門,如果大人開了,他會哭著要求客人出去,重新再開一次;剝糖時孩子要自己剝,如果大人把糖紙撕開,孩子會憤怒地扔掉它,要求再拿一科……
聽起來的確“沒道理”,但是兒童的心理發育是一個緩慢的形成過程,就像我們懷胎十月那樣,每個階段長成什么樣子,是要遵循生命的自然規律,才能保證生命健康地長成。
我們作為家長,也是普通人,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備上帝視覺。只能多試著去關照孩子的內心和感受,科學地安撫,堅定地建立規則,才能盡可能地讓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03
昨天,和兩位媽媽一起帶娃去上體驗課,課前三個娃圍在一張桌前吃點東西。其它兩個娃都分享了自己的食物給其它小朋友,可是茉茉只把食物給彤彤(平時經常一起玩耍的),不給另外一個小朋友嘟嘟(剛認識的)。
”茉茉,分一個餅干給嘟嘟哦。“
”不要!“說著茉茉就跑開了,氣氛有點尷尬。我跑過去問她:“為什么不給嘟嘟額?”
她說:“這個是我和彤彤的。”
我想起來,出門前,我讓她自己準備食物,要多帶一點跟彤彤一起分享,當時我只以為跟彤彤一起玩,并不知道還有嘟嘟同行。
于是我放棄讓她把手里的餅干分給嘟嘟,跟她說:”媽媽多帶了一點,是給媽媽自己吃的,現在媽媽不吃給嘟嘟吃,你拿過去吧。“
茉茉聽了就很聽話地拿著餅干給嘟嘟了。
我慶幸收回那句差點說出來的:“不可以這么小氣!”
04
體驗課上完,出來等車的時候。彤彤要喝水,她媽媽沒帶水。彤彤想要喝茉茉的水杯,我就倒了杯水給彤彤。
等搞定這些,我轉身面向茉茉的時候,她突然大聲對我說:“我不要你了!”
當時在公交站臺,周圍的人聽到都轉眼來看我。
我略帶尷尬地反問了一句:“什么?”
她依然大聲地說:“我不要你了!我一個人走!”
我快速轉動大腦,問她:“媽媽剛才把你的水杯給彤彤喝,你生氣了嗎?彤彤沒有帶水啊,她口渴了。“
茉茉聽了愣了一下,就跑過來抱著我,不生氣了。
我慶幸沒有因為尷尬而惱怒地訓斥她。
05
粑粑麻麻,還是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吧!
處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起初對秩序的要求并未達到執拗的程度,一開始他會不安、哭鬧,隨著自我的逐漸形成,他將這一秩序上升到意識層面,才開始變得執拗、不妥協。
執拗的敏感期過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來。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端水時灑出一滴就很痛苦;吃的蘋果看起來不能有斑點;衣服不能少扣子等。接著又上升到對規則的要求——我遵守規則你也必須遵守,人人都要遵守;紅燈亮了,即使馬路上一輛車、一個人都沒有也不能過馬路有,已經過了必須退回來……
面對這一時期的孩子,家長要多一些耐心和關照,學會一些安撫的技巧。不要用成年人的道德標準來評價孩子。0-6歲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但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只有他順利度過這段時期,才能在7歲后逐漸感知和發現自我中心以外的疆域,為走出自我做好了準備。
06
如果你覺得難以理解,那你一定碰到過這樣的成人:他們無法正常地察覺自己的內心,總是以外在的標準來評判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是否合理。
他們無法與自己的情感產生鏈接,即使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者,可是總是過得不快樂,不幸福。
因為他們不會關照自己,沒有獲得過圓滿的自我,所以,無法肯定自己的價值。
這些人,在幼兒時期的內心感受沒有得到好的關照,一生都很難學會關照自己的內心。
關照你的孩子的內心,讓他順利度過敏感期。并不意味著什么都要遷就他,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盡可能給他自由。
不要對他隨意評價,說出他的感受,釋放掉情緒,讓孩子理解你。
孩子建立秩序和規則的過程很慢,他需要時間消化,粑粑麻麻,一定要多點耐心,等他慢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