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我是黃惠; 先簡短的介紹一下我自己。
我是一名16歲男孩的媽媽,在一家外企供職,負(fù)責(zé)銷售部。 很多人問我,是不是要轉(zhuǎn)行了? 呵呵,沒有啊,實力不允許。 我自己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走過許多的彎路,有過很痛的痛點;我這人呢,喜歡分享,有一顆同理心,所以想在小范圍內(nèi)分享一些心得和體會,也希望與同頻的父母共同探索,一起學(xué)習(xí)。
? 今天分享的主題是“共情的3W ”
?WHAT---首先什么是共情?
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略);
那一刻,我知道了我的問題所在。我沒有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是一味的擺事實講道理。
所以,什么是共情呢?
我的理解就是不帶任何評判的、設(shè)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覺察TA的情緒,并感同身受。
?WHY--為什么要共情?共情有什么用?
這里需要普及一點腦科學(xué)的知識。大腦結(jié)構(gòu)比較復(fù)雜,以我的專業(yè)水平肯定解釋不清楚。
但是,簡單來講: 人類大腦是經(jīng)過漫長的過程進化而來,最原始的部分叫哺乳腦,也叫本能腦,是人類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本能的給出“逃跑或者對抗”的指令;可以說,它是主控情緒的。
那,人類理性思考、情感,智力、認(rèn)知的部分來自于大腦皮層。 大腦皮層的進化時間沒有哺乳腦長。有個神奇的現(xiàn)象,就是一旦大腦被情緒控制,大腦皮層就不能發(fā)揮理性思考的功能。 在情緒非常激烈的情況下,大腦皮層相當(dāng)于斷開連接。只有當(dāng)情緒慢慢平息,我們理性的部分才能恢復(fù)。
尤其青少年,大腦皮層在青春期發(fā)育變得飛快,但是并沒有發(fā)育完整;國外有研究說要到25歲,但是我覺得可能更久。
所以,我們發(fā)現(xiàn),當(dāng)青春期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的大道理其實是白講的,人家要么聽不進去,要么跟你對著干。
如果父母不懂控制情緒的方法或者腦科學(xué)的知識,常常被孩子激怒,硬要與孩子爭辯個是非對錯,或是用家長的權(quán)威去橫加指責(zé),那只會讓溝通更加糟糕。
在孩子情緒波動的時候,我們作為大腦皮層發(fā)育完整的成年人,應(yīng)該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共情的方式表達,你的情緒我看得見;你的感受我也能感同身受。當(dāng)我們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并表達我們同樣的感受,孩子會慢慢平靜下來,會愿意與我們敞開心扉。
這個時候才是講大道理的好時機。
?HOW--怎么共情呢?
首先,傾聽。傾聽的過程,不打斷,不評判,用“嗯,啊,然后呢,這樣啊”這樣的詞回應(yīng)并鼓勵孩子講下去。
在傾聽的過程中,覺察孩子的感受和情緒,TA是傷心的、委屈的、憤怒的、還是沮喪的?等孩子講完,你可以說“我聽得出來,這個事情讓你很....;的確很讓人...,如果是我,我也會跟你一樣的。 ”或“媽媽知道你現(xiàn)在很...,是因為....對嗎? 要是...就好了。”再講一遍,重點!“我聽得出來,這個事情讓你很....;的確很讓人...,如果是我,我也會跟你一樣的。 ”或“媽媽知道你現(xiàn)在很...,是因為....對嗎? 要是...就好了。”
比如,孩子在學(xué)校受了委屈,明明TA上課沒有講話,但是老師以為TA講了,罰TA站在后面去,或者回來抄書。 孩子很氣憤,說老師冤枉了他。
這個時候你如果說:“為什么老師不說別人,就說你,肯定你也講了哇”。“多大點事情啊, 以后不講么就好了”。 大家覺得這樣的回答熟悉嗎? 這是共情嗎? 不是。
共情的表達是這樣:“ 我聽得出來,你現(xiàn)在很生氣, 因為你覺得老師冤枉了你。 被人冤枉的感覺的確很不好。如果是我,我也會跟你一樣生氣的。”
孩子聽見你這樣說,TA會霹靂吧啦再說一些這個老師怎么怎么樣。
你可以開玩笑地說:“要是老師后面也長兩只眼睛就好了,這樣就不會冤枉人了。” 孩子這個時候多半會說你:“你異想天開吧, 人怎么可能長4只眼睛。要是老師有四只眼睛,我們?nèi)兆釉趺催^啊!”他可能想想算了,是自己倒霉唄。
當(dāng)他的憤慨得到了理解,情緒自然就會得到排解。
再來,孩子考試考得不理想,或是考砸了。 放學(xué)回來還沒等你看卷子,他開始哭了,知道今天這一關(guān)不好過,先哭給你看。 這個時候,如何共情呢?
如果我們一上來就說:“哭什么哭,早知今日,何必當(dāng)初! ”? “來看看你都錯在哪了?”, 然后開始分析這道不該錯,那道怎么會算錯。我們越說越氣,而孩子呢,他得時刻觀察著我們的臉色、提防我們隨時可能抬手給他一下子,心中滿是恐懼,腦子不團漿糊,什么也沒聽進去。 這是共情嗎? 也不是。
分析試卷是第二步,共情是第一步。
我們可以這樣說:“哦,我看到你考的不理想, 你現(xiàn)在一定很難過吧。 或者你害怕爸爸媽媽罵你,你很害怕對嗎? 或者我想你一定想考個好成績的,沒有考好,你也一定很沮喪吧。 ” 這個時候如果再抱抱孩子,給她擦擦淚,然后再說“你一定希望那些不該錯的題都做對了,是嗎?”
孩子聽見我們這么說,說不定TA會說“媽媽,我下次一定能考好。”
等孩子平靜下來,感覺到安全了,我們可以說“需要媽媽幫助嗎?我們一起看看哪些題是你會的,哪些題是需要練習(xí)的。”
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進行第二步,幫助孩子分析試卷,找問題點。你能輔導(dǎo)最好,不能輔導(dǎo)就給他找老師嘍,這時孩子非常容易接受我們提供的幫助。
OK, 聽明白了嗎? 共情并不能解決問題,但是良好溝通的開始。
尤其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共情是打開孩子心門的金鑰匙。
共情,并不是簡簡單單跟孩子說“我理解你,我懂你”,孩子心里會想“你根本不會理解我,你哪里懂我了”。
共情,是真正理解孩子的難,并幫助他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后,敲黑板! 我總結(jié)了共情的四部曲; 知識卡片呈上。。
共情是可以練習(xí)的,父母多練習(xí),親子關(guān)系更加親密。
OK,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