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出差多,坐飛機、坐高鐵的時候最怕遇上熊孩子:
有一派練就了武林絕學:
第一招是專心致志地敲你的椅背,就差拿你的腦袋當木魚敲了;
第二招是你帶上蒸汽眼罩,準備睡個美容覺,小朋友決定用腳給你做全套背部按摩;
第三招用在你瀕臨崩潰,準備放棄椅背往前趴時,一只小手穿過座椅縫隙,給你致命一擊...
另一派更絕,動口不動手:
有一次我坐紅眼,趕去外地,第二天七點還得出現在客戶現場。飛機上的主照明都熄了,機艙里只有平緩的呼吸聲,我也扯著周公的袖子開始下棋了。
“爸爸,起床了——”
“懶豬,趕緊起來!”
顯然是后排有個剛睡醒的孩子,用尖銳高亢的聲音不斷重復“起床啦——”“爸爸——”“懶豬——”,足足十幾分鐘都沒有得到她懶豬爸爸的回應。
后排窸窸窣窣有講話聲,燈也陸續亮起來,有人“教導”了下小姑娘,稍微消停了沒兩分鐘,又開始“爸爸起床!爸爸醒醒!”
我正頭疼,一位大哥起身沖到后排,只聽到一句聲如洪鐘、中氣十足的男聲:“閉嘴!”...這才把這個小妖精給收拾了。
有娃以后,帶著孩子坐飛機、坐高鐵,真是誠惶誠恐,就怕孩子“熊”變,被扣上“熊家長”的大帽子;最好一點不哭不鬧,招人嫌。孩子稍微大動作、大聲說話了,別人斜眼看我一下,我就直接大腦當機,羞死了。
春節馬上到了,大部分家長免不了要帶孩子回老家看爺爺奶奶什么的。先講三個帶娃出行的原則:
1
一睡到底最好
最美妙的旅途就是孩子(基本)全程睡過去?。?!
上機前吃飽、喝好,如果是小小朋友要換好尿片。大點的小朋友,候機時候最好撒歡玩一把,累了上飛機更容易睡著。下面會細講一睡到底的更多辦法。
注意:飛機起、降的時候要叫醒孩子,以免耳膜受到傷害(下面會具體講)。
2
講道理,不打罵
因為不常坐飛機,小朋友很稀罕,就難免激動(哇哇亂叫),于是就好動(到處動動、或者在火車廂里跑動)。小孩還在探索世界的年紀,這也很正常??蓜e人不這么想啊...所以管好他們就是大人的職責。
孩子在交通工具上待得時間一長,哭鬧起來就排山倒海啊,無聊起來就到處動手動腳,講道理聽不懂,千哄萬哄哄不住。
因為家庭出游要么是節假日、要么是請年假,好不容易休幾天...這個時候大人就容易放松管教,而且易怒!
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鬧就先讓他鬧幾分鐘,不要滿足他的要求。等安靜下來再講道理,講明白這么做是不對的,需要配合媽媽,合作的話下了飛機就有獎勵。
3
少盯屏幕,保護眼睛
如果孩子睡不著,總要找些辦法分散注意力,此時大部分家長都會祭出手機、iPad這樣的神器(一定要記得插耳機?。。。?/span>
控制好時間,玩一會兒要讓孩子休息下,喝喝水、吃東西、去下洗手間什么的,保護眼睛。
注意:顛簸的飛機、移動的高鐵上玩游戲看動畫,對于一些孩子來說更容易犯惡心、想吐。
我猜你們這幾天都在準備帶娃回家過年,打包行李、準備禮物什么的,還沒空想該怎么對付孩子出門的事兒。來臨時抱一下佛腳:以下是我這幾年來帶孩子出門的心得總結?身邊朋友分享的妙招,《帶娃坐飛機全攻略》(當然,大部分內容坐火車也適用?。?,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解決孩子哭鬧,第二部分解決孩子“熊變”;適合家有3-6歲小朋友的家庭,共6000?字!
先分析下,在家都好好的,怎么一上飛機就哭鬧,不講道理了呢?了解的背后的原因,我們才好對癥下藥??偨Y起來是5個主要原因:
1
耳壓
我經常從北京往返上海,三小時不到的路程,起降起碼半小時以上,這個時間里,小朋友們就在機艙里此起彼伏地哭。
這是怎么回事呢?
飛機爬升和降落時速度很快,氣壓就變化快,耳朵內外的氣壓變化不均勻,造成耳膜受到壓迫,導致耳朵痛、耳鳴。而小孩子的器官都比較嫩,會非常的難受,所以飛機下降時,小孩子都在哭。
空姐通常會給耳朵不舒服的客人發口香糖,我們大人靠咀嚼,可以調節耳內的氣壓,舒緩對耳膜的壓力。小朋友的吞咽功能不強(而且最好不要吃口香糖),所以就需要我們采取特殊措施,一是減緩不適、保護耳朵,二也是讓孩子不要哭鬧。
這里給大家兩個辦法:
我是不讓我家小朋友嚼口香糖的,不小心吞進去就不好了。替代方案是橡皮糖,比如小熊糖和可樂糖這種。
我的方法是:準備起飛前,先跟小朋友講好規矩,“在飛機上要乖乖的,媽媽先給你一顆小熊糖,慢慢嚼;如果表現好,下飛機前我可以再給你兩顆糖?!?/span>
我平常對吃糖這件事管得比較嚴,所以幾顆糖的“誘惑”比較奏效。既把規矩定好,又剛好能消除下耳壓的問題。
找一個紙杯,請乘務員往杯子里加一些開水,把頭側過來朝著杯子,盡量使耳朵靠近水杯。注意一定不能讓熱水灌進耳朵里。一旦水蒸氣進入耳朵,耳咽管就被疏通,疼痛立即消失。
2
暈機
飛機飛行過程中的顛簸、升高、下降這些動作都可能導致暈機,而小朋友本身就有感冒,或者沒休息好就更容易暈機。
癥狀上表現主要是腸胃不適、惡心想吐、頭疼。
有次出門,飛機遇上氣流顛簸,我家小朋友突然說,“媽媽,我想吐。”我還沒反應過來掏嘔吐袋,“哇”地一聲就吐了出來,還好吐在了毛毯上......想想就后怕。
幾個小要點:
休息:出門前一天晚上,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大人小孩都是)。
座位:選靠窗、前部(離發動機遠)、遠離機翼的位置。
轉移注意力:暈機不嚴重的時候,可以陪小朋友說說話,在額頭搭個涼毛巾緩解頭暈的感受。
以防萬一,可以在上飛機前給孩子吃暈機藥,注意要買幼兒專用的。比如日本Taisho(大正制藥)出的暈機藥,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用。
如果孩子不愛吃藥,這款暈機藥是可以和牛奶、果汁、茶一起服用的。
3
溫度
我自己經常有這樣的體驗:坐飛機的時候,即使有毛毯和空調,還是會覺得有一陣一陣的涼風吹在身上;而坐高鐵時,靠近車窗通風處,又容易被暖氣片烤得又干又熱,稍微坐得久一點,覺得椅子都發燙,特別不舒服。
大人尚且如此,孩子對溫度更加敏感。而這種不適則會以哭鬧、大喊大叫、亂動的形式表現出來,我們要及時捕捉這些信號。
穿著合適的衣物。機艙永遠是一個溫度莫測的地方,有的航班悶熱難受,有的航班又寒冷徹骨。最合適的方式還是洋蔥穿衣法,多層搭配方便隨時增減。
| 來源 小莉幫忙
4
封閉空間、
新環境恐懼
飛機空間相對封閉,壓迫感強,再加上空氣新鮮度差,很容易有頭暈、耳鳴、腦袋發脹、呼吸不舒服的感受。剛上飛機接觸新環境,好奇寶寶一開始還能東摸西碰,時間稍微長點,小朋友就會開始騷擾鄰座、大哭大鬧。
這種情況就需要提前把“封閉空間”變得“開放”,“新”環境變得熟悉:
用玩具、繪本等方式,先描述下坐飛機是怎么樣的。都等孩子上飛機了,反倒沒有完整的認知了。可以講講飛在天上的故事,或者看看玩具飛機的全貌,幫助他們理解飛行的過程,做好預熱。
描述飛機內部的狀況以及需要孩子的配合。比如可以玩坐飛機的游戲,在小板凳上坐著,空間有點擠、需要一直系著安全帶、不能亂跑。同時也描述“開放”的世界,飛機能帶我們飛得好高好遠,從窗戶往下看,有大片的云朵,地上的人、樓房都縮得小小的。
候機的時候,帶孩子看停機坪上的飛機,能看到飛機起落就更好了。試著說“哇,飛機好大!飛得好高??!好想坐飛機啊,馬上輪到我們上飛機了?!?/span>
少數前排位置是預留的,起飛時沒有人坐的話,可以和空姐溝通,轉移到前排座位,更寬敞,也更方便進出。
如果孩子已經坐過好多次飛機了,那就多講講旅行愉快的經歷,描繪下這次要去的地方,要見的人(“馬上見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了,有沒有很想他們呀”)。
5
無聊
不管是坐飛機還是高鐵動車,對于孩子來說時間都很長,尤其是飛機上還不能隨意走動,就更無聊了。
那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有的玩,不那么無聊。
要知道,飛機本身就是一個大玩具!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好好探索一番,也是難得的體驗。
大點的孩子,可以帶他們讀安全卡上的知識,尋找安全帶、氧氣面罩、應急出口在哪里,還可以學習水上逃生的姿勢。飛機上的雜志圖多、耐翻,可以當繪本使。
安全帶、遮光板、小桌板、扶手、視聽設備……對大人來說習以為常的設備,對孩子來說都很有趣。條件允許,可以帶孩子把玩這些小東西,打開關上、抬起放下、向左擰向右擰,教他們認識這些設備的名字、跟著指令做小游戲。飛機上的小電視,也有動畫和電視節目可以看,不妨讓小朋友試著操作(雖然畫質很渣)。
比如點心、紙杯、紙巾、毛毯、枕頭,都可以是安撫孩子的玩具。有需要的話,向空乘要就好。
長途旅行的不適是客觀存在的,大人都不喜歡,更何況是孩子?飛行時間長,空間狹小不舒服又無聊,孩子會鬧也是正常。春節人多,鬧哄哄的,我們更可以做些準備,不要讓孩子把精力放在吵鬧上,搞得大人孩子都不開心。
我家小朋友是個很皮的男孩,上面這些方法就只能墊個底。畢竟,運動能力在發展,在家也是經常扔東西、踢東西,上了飛機“熊”變了我也很捉急。
像我閨蜜,前段時間一個人帶著小孩回國,因為小孩太皮管不住,就只能讓他一直吃東西,因為只有這樣才會安靜。結果吃太多消化不良,下飛機后馬上跑進廁所吐了個干凈……
所以下面要講講孩子“熊”變,大人該怎么做:
1
打點周圍乘客
坐飛機時最怕的就是孩子一哭鬧,周圍響起此起彼伏的“嘖嘖”聲和嘆氣聲,又要忍受旁邊時不時飄來的白眼,心里又著急把孩子哄好,但越著急越出錯,反而鬧得更大聲……
所以,一定要“打點”好周圍的乘客,畢竟伸手不打笑臉人嘛,萬一孩子真鬧起來,他們也更能容忍一些。
如果你不太擅長和陌生人打招呼,可以引導孩子主動出擊,甜甜地叫上一聲“叔叔”、“阿姨”總是沒錯的。
如果旁邊坐一面善的,可以請他們幫忙遞個包扶下孩子,接著能很自然地聊下去。
如果旁邊坐一冷臉的,那就別主動上前套近乎了;不過萬一孩子哭鬧了起來,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其實是說給旁人聽的):叔叔/阿姨在休息哦,我們要安靜一點哦。至少讓他們知道,我們關注他們的需求,也在努力不打擾。
如果不嫌行李多的話,你可以提前準備一個“飛行禮包”,比如facebook上有人曬過——
這個禮包里有耳塞、致歉卡、免洗洗手液、巧克力和棒棒糖。致歉卡上寫著:
你好,我7周大了。這是我第一次坐飛機,我會盡力乖乖的,可是如果我害怕或是耳鳴,答應我,給我一小段時間傷心一下好么!這是我給你們準備的小禮物,里面有耳塞,可以在我吵鬧的時候用!希望你們喜歡,旅途愉快!
2
提前和孩子溝通
坐飛機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是很新鮮的體驗,他們往往很興奮或是很恐懼。正是這些情緒,讓孩子表現失常,甚至變成“人來瘋”。最好在出行前幾天就打好預防針。
比如去年,我帶兒子去歐洲玩,這是第一次長途旅行。去之前兩周就開始興奮,一會嚷著要帶電動小火車去飛機上,比比哪個跑更快;一會又問我能不能帶佩奇的爸爸媽媽和弟弟,因為怕佩奇一個人太孤單……就憑這熱鬧勁,我毫不懷疑他會在飛機上大鬧天宮。
所以出發前3天,我會提前跟他做好計劃:
“媽媽和你玩個游戲好不好呀?”
“好呀!”
“我們馬上要去法國了對不對,你知道我們要怎么去嗎?”
“飛機!”
“對哦,我們要坐飛機啦!你知道飛機是什么嗎?”
“知道,呼——飛起來了!”他用嘴吹著氣、張開胳膊滿屋子跑了起來。
“對呀,飛機會在天上飛,媽媽跟你要在上面待好幾個小時呢,我們一起來想一想吧,如果你在飛機上覺得沒意思了,可以玩些什么呀?”
“嗯……”想了想,指了指沙發上的玩具,“小火車!”
“好呀,媽媽記下來,這個我們帶上。”我在一張紙上記下“恐龍”,接著問她,“還有什么呀?”?
“佩奇!”
“好呀,媽媽沒法給你帶佩奇的玩偶,存幾集在iPad上,看動畫片可以嗎?”
“可以!”
就這樣慢慢啟發,他后來又想到了一些,比如“拼圖”、“巧虎”、“小狗房子”,有的是布偶,有的是玩具,我一一寫下來,足足有7條!
“好,媽媽都記下來了”,我復述了一遍,和他確認,“這是你自己選的哦,那在飛機上沒意思了,我就拿出這張紙,你從里面選一件事做好不好?”
“好!”
一言為定!接下來的幾天,我每天都和小朋友重復,不斷重申這個“約定”,果然,到坐飛機那天,他沒哭沒鬧,老老實實地坐在座位上自個玩。
備好哄娃神器
脫離了熟悉的環境,小朋友容易緊張、焦慮。這個時候就要準備好常用的物品,在旅途上營造出熟悉的氛圍。
小朋友剛學會吃飯沒多久,容易把自己吃得一身都是。所以要帶好他平時常用的餐具,用著趁手;再備些一次性圍兜,既干凈還省空間,在旅行中使用超級方便。當然,如果想要環(sheng)保(qian)的話,你可以帶平常家用的吃飯衣。
如果孩子能在飛機上一睡到底,當然是最好的。但飛機上的位置這么窄,有時候一坐就要十多個小時,怎么讓孩子好好睡覺呢?
于是,我從萬能的淘寶上找到一個神器——充氣腳墊。氣充滿后,墊子和飛機座椅同高,而且剛好填滿和前排的距離。孩子躺在上面剛剛好,我也正好解放雙手,倆人都能在飛機上得到充足的休息。
如果你來不及買充氣墊,也不要慌。你可以自備幾個充氣的枕頭,像下圖這樣,孩子照樣能安穩入睡。
說是獨門絕招,其實就是要滿足孩子吃喝玩樂的需求:
??能堵上嘴的小零食,但要注意把控零食的量和種類,盡量挑一些小餅干和水果之類健康的食物,高糖或高鹽的就盡量別帶了吧!
??新奇的小玩具,當然這個要根據孩子的喜好來決定,你只要像哆啦A夢一樣,在孩子無聊的時候,把玩具掏出來吸引他的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帶太多太雜,否則容易散的滿地都是;不要帶太大的玩具,在位置上壓根施展不開。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一切東西,來和小朋友一起玩:餐巾紙可以玩躲貓貓、飛機玻璃上可以哈氣寫字畫畫、圍巾和太陽鏡可以玩裝扮游戲、飛機餐盒可以玩折紙……
其實說到底,真正的哄娃神器就是我們的大腦!只要我們平時多觀察自家小朋友,就肯定能把他哄得服服帖帖!
4
放平自己的心態
這些年來帶孩子去了不少地方,我自己出門也遇到不少家庭。確實個別國家的家庭出門很有素質,公眾場合從來不給人“添麻煩”,但這也是教出來的。很多時候小朋友“熊”、“鬧”是不可避免的成長階段,關鍵是我們大人不能“熊”,任其發揮。
只要家長把機艙作為公德心教育的現場、把安靜坐飛機作為孩子耐力、定力修煉的工具,相信你身邊的乘客都能理解你。
帶娃出行,不該變成一件誠惶誠恐的事兒,這是社會的倒退,而非進步。
懷著一顆愉快的心回家、旅行,帶著愛意領著孩子融入一個又一個像機艙這樣的社會,少些責罵教訓孩子或是怒目相對鄰座的戾氣,這樣才能創造出更“家庭友好”的公共環境,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