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好,以下是信息科針對臨床路徑做出的PDCA分析,用調查問卷來分析缺失,找到問題癥結,從而得出改進方法。最后是對整個分析過程的反饋。
針對臨床路徑入組率低的現象,我們信息科在前期通過騰訊問卷的方式,分別對臨床醫生群和軟件工程師群,以匿名的形式采集樣本。樣本數為醫生20人,工程師10人。一共是6個選項,采用多選的形式,進行數據的采集。
以圖示可以看出左邊為臨床組,右邊為工程師組,分別就醫院人員重視率低、培訓少路徑標準不清晰、信息分析落后、獎懲制度不合理、臨床路徑執行率低、使用者不會操作,做為此次調查的6個選項。
以上圖示,可以清晰的看出,醫生最大的困惑是培訓少,路徑標準不清晰。而工程師則一邊倒的認為是使用者的操作問題。
從以上圖表中可以看出醫生和工程師之間,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分歧,而這個最大的癥結就是溝通。就溝通而言,不是臨床路徑這一個軟件暴露出來的問題,而是信息科很多軟件的共性,如何讓臨床醫生的訴求傳達到軟件供應商,并得以解決。
圍繞如何溝通,我們進行了頭腦風暴,在四個點上達成了初步的共識。
培訓,培訓是否到位,本院之前有個成功案例,在血庫系統上線的時候,軟件涉及到了醫生、護士,檢驗,在第一次培訓以后,出現了很多操作問題。我們信息科聯合醫務科,進行了二次培訓,第二次培訓的時候我們針對臨床醫生、護理團隊、檢驗科進行了分組培訓。在臨床路徑的培訓中我們是否也可以按病種分科室,用這種因材施教的方式進行培訓。
第二點,報表,在醫院的決策中,數據支撐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通過報表,我們可以知道每個科室最主要的病種,而該病種又是否納入臨床路徑。哪些病種醫生習慣使用臨床路徑,而又有哪些病種會習慣性的變異退出。從數據中分析其中的得失。
第三,軟件,讓軟件工程師真正了解醫生的訴求,從而讓醫生愿意使用臨床路徑。
最后,科室,讓信息科本身走到臨床一線去,了解具體情況,學習臨床知識。做為潤滑劑來解決溝通這個最大的癥結。
通過前期各科室間的頭腦風暴,我們提出一個案例模型,用攻克難題的方法來解決臨床路徑入組率低的問題。
一 單點突破 選一個科室,以一個病種為切入點。
二 三方協作,醫生 軟件工程師 信息科 共同參與制定這個臨床路徑,醫生在輸入該入院診斷以后,強制進入該條路徑。
三 持續改進,一旦醫生需要退出這條路徑,必須通知信息科,共同分析變異愿意,再次完善該路徑。
四,循環往復,首先確保下次不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對單一路徑反復打磨,完善。對合適的病種逐一推廣,逐科室推廣。
整個分析的過程也是學習,溝通的過程。就像創建本身也是信息科和醫院一起學習成長的過程。建立制度,制定流程,運用到實踐中,持續改進,正向循環本身就是PDCA。
就如之前所述,信息科最大的癥結是溝通,那么我們就該具有產品經理思維,需要理解醫院管理、臨床醫生、職能科室等最真實的訴求,從而通過軟件和互聯網手段來滿足實現這些需求。
以上就是信息作出的PDCA分析,請各位老師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