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一覺醒來,收到了兩條好消息:一,我的文章《你的努力里藏著你的未來》發表了;第二,收到了一筆小小的稿費。打開窗戶一看,好一個艷陽天!這大好的天氣也是在對我表示肯定和鼓勵嗎?激動的淚水隨之流了下來,過去的一幕幕成長經歷像放電影一樣涌上心頭……
小時候,由于家境貧寒,我想讀書卻沒有書讀,破爛不堪的農村教學點也沒有任何的圖書資源。那個時候,我對書籍的渴望完全不亞于對美食的渴望。有一次,媽媽帶我去小姑家里玩。我意外地發現小姑父書房里有幾本《故事會》雜志。一打開,我就沉浸到精彩的故事情節里去了。就這樣,我津津有味地看著,不知不覺中太陽已經要落山了。臨走之前,我央求著小姑父送我幾本書。小姑父是人民教師,本來就喜歡愛學習的學生,再加上有我小姑的關系,就很爽快地把那幾本《故事會》全部送給了我。得到課外書的我,簡直和撿到了寶貝一樣高興。
上初中的時候,父親在外地打工,母親腰椎不好,一邊喝中藥調理,一邊干農活。由于家里經濟拮據,我每個禮拜只有五塊錢的生活費。母親有時候心疼我,就多給我一塊錢,可我堅決不要。我在學校里一邊勤奮學習,一邊省吃儉用。就這樣,每個禮拜從牙縫里省出一塊錢來,趕禮拜五放學回家的路上去舊書攤上買一本《讀者》或者《青年文摘》之類的舊雜志看。兩年下來,我的書箱里已經積攢了接近四十本舊雜志。
那個年代物質匱乏,人們對組織生活的追求也沒有今天這么旺盛。我們在學校里每天喝著冬瓜湯,吃著饅頭花卷,就覺得日子還挺幸福的。不過,這些對我來說還不夠,因為我需要更多的精神食糧。
初中的時候,每天早上凌晨五點多,我就悄悄地爬起來讀書。那時候天還沒亮,我就要么跑到教師生活區那邊的路燈底下讀書,要么跑到教師食堂的窗口去讀書。冬天的時候,五六點多寒氣逼人,我冷得直打哆嗦,雙手都快結冰了。為了能夠翻書,我就把手放在嘴邊哈氣,靠嘴里的熱氣把手暖熱,然后繼續讀書。過一會兒,教師食堂里的飯菜開始飄出一陣陣誘人的香味,我的肚子也隨之咕咕叫,口水就快從嘴里流出來了,但是我忍著對食物的欲望繼續讀書,一直到天大亮那陣子才依依不舍地去洗臉刷牙。
貧窮的確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但是讀書卻為我點亮了一盞希望的燈。
上高中以后,我讀書的欲望越來越強烈。有時候為了買書,我甚至不惜欺騙母親說“鋼筆壞了”、“沒墨水了”之類的話,然后拿母親給我的零花錢去買書看。有時候母親需要回老家去,沒空給我做飯(當時母親在城里租房子照顧我讀書),留給我幾塊錢到外面飯館去吃飯。我花五毛錢買兩個饅頭充饑,把剩下的錢全部拿來買《微型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意林》之類的文學雜志。拿到書以后,我就如饑似渴地讀起來,經常一抬眼才發現天已經快黑了。
我愛好讀書,也喜歡做讀書筆記。毛澤東主席和魯迅先生讀書的時候都是圈點勾畫,書上筆記寫得密密麻麻。我受這兩位偉人的啟發,讀書的時候也是務必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而這個習慣,我已經堅持了十五個春夏秋冬。
我愛讀書,身邊幾乎人盡皆知,有人夸贊,也有人不屑一顧,說我是“書呆子”或者“傻缺”。這些我都沒有太在意過。對于自己真正發自內心熱愛的事情,別人怎么評價又有什么關系呢?
父親也曾經對我酷愛讀書表示不理解,他覺得我讀書那么多,卻未必有什么用處。我頗不以為然地說:“鄧小平先生說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知識是第一生產力。你們可不要小瞧讀書學習,總有一天,我付出的努力會得到回報的?!比缃裎乙呀泩猿謱懽魑迨f余字,而這都歸功于常年累月的讀書學習和觀察感悟。每當我要寫作的時候,以前所讀過的書就會像一股股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流淌到我的筆端,如同馮驥才先生分享創作著名散文《珍珠鳥》時的感受一模一樣,自然流瀉,沒有任何刻意的雕琢與粉飾。我想,讀書帶給我的樂趣與好處莫過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