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了動機在杭州知乎專欄里的一篇文章,《為什么放棄治療會成為一種治療》。這篇文章講述了,有時人們太過在意自己自身存在的問題,因而產(chǎn)生焦慮,從而使試圖解決問題的努力,反倒會成為更大的問題。
作者是一個心理醫(yī)生(咨詢師?),他在文中舉了一個例子:他的一個患者十分熱衷于往自己身上貼各種負面標簽。
類似的問題我也有過,持續(xù)了大概十多年,直到去年在心理咨詢師月光賦格的幫助下,我才停止了類似的行為。我還記得那時的感覺,輕松了很多,停止自我攻擊,像是放下一個重擔一樣。
不過這篇文章讓我有另外的觸動,是什么,卻說不太出。于是我這幾天反復的看這篇文章。希望能找到一些端倪。
關(guān)于森田療法
作者提到了森田療法創(chuàng)始人的故事,對我沒有觸動。但是我希望對森田有更多的了解。于是我在知乎中搜索“森田療法”。其中Bloodz Boi這條回答引起了我的注意力: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17103/answer/20352614
森田療法一般的治療步驟是:
第一階段:絕對臥床期
第二階段:輕工作期
第三階段:重工作期
第四階段:日常生活訓練期
當時我的年齡是16歲,進行之前我對森田沒有理解,可以說我是被強迫進入森田的首先描述下環(huán)境,一個不大的屋子,周圍都是榻榻米(為防止自殺?),沒有窗戶,沒有一切娛樂的工具和任何紙筆,燈是從外面開的,當然,也沒有什么時間概念
一個平常人如果光是想想可能覺得這不算什么,但實施起來卻異常痛苦。
第一階段是臥床,在一周內(nèi)你要在無外界交流的情況下生活。可以想象一個人進入無限遐想但又無處可藏的感覺,沒有掩蓋和阻攔,其目的就是放射你的痛苦可以說大多數(shù)的人會像發(fā)了瘋一般度過第一個七天的階段,那么第二階段則是輕度工作期,醫(yī)生給我了筆和紙讓我每天可以寫一些東西,而此時心情會稍微回歸平靜一些
第三階段第四階段大致相近,都是比較良好的階段,會逐漸讓你接受社會和現(xiàn)實,**培養(yǎng)你去“做” 而不是去思考“做不做” **
這種治療方法令我想起佛教中的苦修 禪七。
培養(yǎng)自己去做,而不是思考做不做
也是我現(xiàn)在想達到的狀態(tài)。
我現(xiàn)在做事時,總是在想自己為什么不去做其他有意義的事情,當然這種情況總是出現(xiàn)在做本身有意義的事情的時候,比如說讀書,變會去想還有更需要讀的書,這時,就讀不下去眼下這本了。
或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回想,為什么不去讀書或者做自我分析(做自我分析時有會想,這樣的東西到底有沒有什么用)
在更早的時候,我在大專時讀書的時候,還會想當初為什么不努力讀書,現(xiàn)在再怎么讀書也不會有當初那么好的機會,那么好的前程了,于是便讀不動,現(xiàn)在至少不會像那時那樣自我攻擊了。
我這樣算是思考冗余么
“正是恐懼導致了所害怕的事物的出現(xiàn);另一方面,正是過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變得不可能。”
過度渴望這個詞令我在意,如果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讓我覺得會對自己有幫助的話,我往往會選擇先不去看,或者說不敢看。——當然,既然沒看過,也不好說到底是不是真的會有正面影響。而且大多數(shù)看過之后也不能說有多大的影響。
文中提出的解決方法叫做“矛盾意向法”,放棄對害怕事情的逃避,相反,通過引出讓你害怕的事情,來達到消除它的目的。
作者舉的例子是,很多學生白天一直在拖延不做工,晚上不得不熬夜來做些彌補,不過這樣效率并不高。于是作者建議他們晚上不要工作,而是玩白天拖延的時候玩的事情。
很多來訪者會覺得奇怪,這是獎勵白天不工作嗎?但是當他們真玩的時候,他們會有一種奇怪的內(nèi)疚感,覺得特別想去工作一會。按我們的約定,他們又“不得不玩”。在這樣的語境中,“工作”和“玩”的意義發(fā)生了變化。工作變成了想做的東西,而“玩”變成了一種懲罰。很多人發(fā)現(xiàn),當他們晚上“不得不玩”時,他們白天的效率居然提高了。最有趣的是,當他們白天的效率提高到能夠完成他們的目標后,他們晚上也不愿意去“多玩一會”,而愿意繼續(xù)工作。
這些改變的策略看起來和常識相悖,卻很有效。它們打破了改變的悖論,讓“改變”不再誘發(fā)新的循環(huán)。
循環(huán)是我所在意的文字,在我看來,我的生活就是不停的尋找改變,在過多的選擇中迷惘,嘗試時自我攻擊,以及忘記和放棄的過程。如此已經(jīng)很多年了
比如我這篇文章,2014年看到文章后想到要寫,中途放棄,再次動筆已經(jīng)是一年多以后了。
我的循環(huán)是找到方法,嘗試,迷惘/自我攻擊/被其他事情吸引注意力/耗盡興趣,然后放棄,應(yīng)該怎么怎么打破呢?
所有這些方法,都是圍繞問題來設(shè)計的。更多的時候,當我們提給自己一個“如何改變”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解答非但不能引發(fā)有效行動,還會帶來行為的悖論,那通常是這個問題提得不對。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也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解決。有時候,只有合適的問題才能帶來合適的答案。如果怎么才能讓自己不焦慮不是好問題,做什么才能讓自己更快樂、更專注、與他人有更深刻的聯(lián)系,能過更有意義,也許是更好的問題。
同樣的,怎么讓自己不放棄也不是好問題對么?那么更好的問題是什么?
如何讓事情變得更有趣?
不過很多事情無論如何都不會有趣的。。。
****如何讓自己在行動中活得更多想心理滿足****?
這或許是一個更具可行性的方法?
這篇文章后面也提到了,心理醫(yī)生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致力于幫助來訪者找到生活的意義,我在哪里讀過,意義感可以帶來心理的滿足。
還有正念
正念提供了一種更溫和的方法。當控制和改變本身成為問題,正念的要義,在于鍛煉人們“覺察”的能力,進而用“覺察”代替控制。無論是焦慮抑郁這樣的消極情緒,還是伴隨著這些消極情緒的“控制的企圖”,都變成了覺察的對象。“覺察”這個動作本身就包含一種接納的態(tài)度。覺察的動作很自然地把“覺察的你”和“作為覺察對象的你”分開了。所以無論你的想法多么消極,覺察的你總是云淡風輕的。當覺察代替控制時,行為的悖論就解開了。當然“覺察”同樣需要練習。
我在幾年前練習過100天多一點的正念訓練,每天25分鐘。正念對于我來說是個相對熟悉的概念,作者說的是在沉浸在消極情緒中的時候保持正念,把“正在抑郁的自己”和“覺察的自己”分開,我應(yīng)該記得這一點。
先別管這該死的問題了,看看假如沒有這個問題的話,你想過怎么樣的生活,然后假裝沒這樣的問題,照著活吧。
根據(jù)前面的分析,我的問題是想太多做太少,如果沒有這個問題的話,我想過的生活自然是少糾結(jié)多做事,所以我應(yīng)該假裝自己沒有這個問題去做事情。
因此讀這篇文章的收獲總結(jié)如下:
- 在焦躁抑郁的時候保持正念,把“覺察的自己”與“消極的自己”分離開來。
- 假裝自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而活著。
- 尋找行動的意義感。
- 如果實在逃離不開問題,不妨嘗試一頭扎進所恐懼的事物中去。解決失眠時這個法子通常是有效的,我試著打開一個語音柔和的有聲書,告訴自己要仔細聽清每一個字,然后很快就能睡著。
我頭一次這樣做,其實不能算作都后感了,再次動筆已經(jīng)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那篇文章已經(jīng)忘了大半,而是一邊從文章中摘抄東西過來,一邊自己做思考。
這應(yīng)該是算一種積極的方法。很有趣,也讓我活得了一些思考的樂趣和意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