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讀大學時,有一位要好的同學,此人十分自信,他曾對我說,在他的字典里,沒有“后悔”這兩個字。我對他很是佩服,不自覺地以他為榜樣,總想模仿他的行事風格與作派。但是,無論如何,都不無法做到像他那樣自信,尤其做不到像他那樣自稱:沒有“后悔”兩字。為此,在我的前半身中,經常為自己有趕之不去的后悔情緒,而糾結不已。
可是,有一天,我突發現,已經有好長時間,不再為是否有后悔情緒,而糾結了。于是,意識到,自己步已入暮年。孔子曾自詡稱:“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覺得,他這是在給自己貼金抹粉;他老人家譴責別人的話,那才叫精準犀利:“老而不死,謂之賊?!边@雖是講別人的,但按照“他人即自己內心之投射”的心理學原理,這個“老賊”才是真實的孔子。
賊與普通人相比,其特點在于,情商高、心理素質好??梢?,孔子對自己的夸獎,跟他對別人的指責,在實質上一回事。用一句大實話來講,那就叫做:人老了就會變得沒心沒肺。人們常說:青春是流血不流淚。其實,這個講法不對,青春應當是既流血又流淚的;而人老了后,就既不流血也不流淚,只留眼屎了。
因而,老編是多么地希望能恢復到那種能為后悔,而糾結的歲月與狀態呀。為此,認識到,后悔也是一種資格與財富;如果不再后悔,就意味著,失去了這種資格與財富。當祥林嫂剛開始講述“我真傻真的,明知山岰里有……”的時候,她是在真后悔,她的心中還有她的孩子。但是,后來,當她不斷重復這句話的時候,她就漸漸地失去了后悔;她的孩子也隨之,在她的記憶中消失。
前不久,讀到關于前美國總統里根的兩個故事:
故事一:里根與特朗普一樣,以七十高齡出任總統。在里根任職期間,媒體已敏銳地嗅察到他的記憶存在問題,曾有刁鉆的記者問他:徜若總統先生老到喪失記憶了,那該怎么辦?其回答說:如果那樣的話,我會主動交出權力。記者追問道:那時,總統先生如何知道自己喪失了記憶?里根當時愕然,無言以答。
故事二:里根總統離任后不久,便被發現患上阿爾茲海默綜合癥,并且病情不斷加重。有一次,果根在看護人員的陪同下,在別墅的院子里散步,突然其停住腳步欲打開院子的柵欄門出去,隨行人員連忙攔住他說:“總統先生,我們該回家了?!彼粤Φ貙λ麄冋f:“哦,我……我只是想為我的的愛人摘一朵玫瑰花?!?/p>
里根的故事,讀來讓人唏噓、傷感;同時,也讓老編感到暗自慶幸,因為居然發現自己尚能唏噓傷感,也即仍有咀嚼故事的能力。此時,突然又想起另外一個故事,即關于瓊瑤的故事,其實這是一個中國版的里根故事,只不過在中國版的故事,里面附著了太多的倫理因素,因而被人們描繪得不那么美麗與浪漫了。這里,老編的結論是:講故事,還是西方人要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