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錢存在銀行,或者借出,會收到相應的利息,這個利率是正的,是正利率,但是有人提出了負利率。
魯濱遜的故事中,魯濱遜在荒島上為了自己脫險,他要籌備足夠使用一年的物資,存儲財富需要很大的努力和才智:肉需要腌制,小麥需要遮蓋并掩埋,以后用來蔽體的鹿皮必須防蛀;即便魯濱遜苦苦經營,他積攢的物資只有負回報:小麥會發霉,鹿皮會被老鼠啃壞,其他東西會生銹破損。直到一個同樣經歷還難的幸存者來到島上才拯救了魯濱遜。新來者想開荒種糧,想向魯濱遜借些種子、工具等并承諾等自己站穩腳跟,就用自己新收獲的糧食、新縫制的衣服償還魯濱遜,這時,魯濱遜收多少利息合適?
重點來了。和正常情況不一樣,魯濱遜意識到:原本要損失的物資借出去,他可以把囤積的東西運到未來,沒有什么耗損,魯濱遜很樂意就這項"保鮮服務"給這位幸存者付費,所以現在借出去10袋谷子,年底他只需要還8袋,利息是-20%。
這個故事是金融改革家希爾維爾格賽爾在1916年出版的"支持貨幣負利率"的著作中提到的。這種對負利率的思考給出了一個新的角度,他擔心的是囤積資金會扭曲自然經濟秩序,積攢資金的人保存了自己的購買力而又無需苦心經營去防止資源受到侵蝕,也不需要什么創業精神讓這些財富增長,他寫到"我們的商品會腐、會爛、會破、會銹,而且鐘擺每擺動一次,勞動者可出賣的自然資產也就是勞動時間也會損失,那為什么貨幣不會損失呢?"所以他認為,只有當貨幣會同樣損失時,人們才會像供應商急于賣掉易于腐爛的商品那樣,急于把錢花出去,這樣才能持續刺激消費。假如錢真的會生銹,估計我們看到的經濟面貌又是另一種景象了吧。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習以為常的、約定俗成的、覺得原本就應該這樣的一些事兒,它也可能是另一種景象,不同的思考方式或執行方式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只需要轉一個彎兒,換一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