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閱讀了一本書,書名《做二休五:錢少事少的都市生活》。
作者在二十一歲時正式隱居。
隱居前的日子:高中畢業后,在機器工廠作為一名派遣員工,工作環境差,忙碌,精神狀態很差,一周五到六天都在上班,每天只有工作、殺氣騰騰的日子。加班,每天超過12小時奔走,天天過著生活只有上班的日子。回到家、節假日只有睡覺。身心俱疲。
隱居后的日子:工作基本上是一星期兩天(書店店員、護工等),收入低,但每天過得很愜意。獨處的時間增加了。擁有最低限度的衣食住行的環境,不太花錢也可以活下去的方法。為了賺錢而稍微工作一下,偶爾還是要工作,而且不會討厭工作。只要能夠滿足衣食住行的需求,就不需要為了其他目的而庸庸碌碌地工作。并非完全舍棄,而是與社會保持最低限度的關系,這就是隱居的重點。
既然不需要花錢,伴隨而來的就是不用奮不顧身地工作了。
每天上班太辛苦,但要是完全不工作、與社會脫節不工作又會不安心,所以一星期工作兩天應該是剛剛好。既可以賺到讓自己無憂無慮生活的最低限度的金錢,工作得到的滿足感也是一貼精神上的安定劑。
書中作者著重介紹了自己隱居后的具體生活細節:
飲食篇:飲食是作者不忙碌生活以后最為關注的。飲食中粗食為主,自己在附近采摘時令的野草,自己做飯。始終秉持健康是最好的節約方式。
人際篇:只維持幾個最好的朋友,不用手機。不用隨時隨地被聯系,果真對精神健康非常好。
日常篇:生活中善加利用自己,不花錢也ok。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自己理發,瑜伽、散步等不花錢的運動。
思維篇: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切實反思自身,滿足于適合自己的幸福,淡泊地過著每一天。
也許會有一段時期必須割舍不必要的事務,選擇自己真正需要的。狠狠拒絕不要的東西,最后留下來的,就是雖然稀少但自己真心喜愛的超樸實生活。(斷舍離)
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減少各項開支,節流。
二十歲之后的人生要用減法。
比起今天“我能做什么”,用“我不做什么也可以”的消去法來思考,會更快也不一定。
這個也想做,那個也想嘗試,一直用加法來考慮的話,全部都會混在一起,有時反而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了。
先快狠準地刪掉不用立刻做的事,剩下來的就是在死前無論如何也想做的事了。
行動準則:不想做的事就不做,不想接觸的人就不來往。
也許,我們沒辦法像作者這樣隱居,但作者在這本書里呈現的生活,讓我們知道,人也可以這么簡單地生活,給了一種不同的看生活的視角和思維。當我們在忙忙碌碌、身心俱疲的工作奔波中,也可以停下來,別把工作當做生活和人生的全部,短暫地休息,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