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棵開花的樹
母親的一生都是被選擇的。
母親11歲時,外公因意外去世,外婆改嫁他鄉,家里亂成一鍋粥,家庭的意外變故使母親的人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她無法把再將心思放在學習上,無奈只好輟學在家,與哥哥弟弟們相依為命。由于這場家庭變故,母親的視力急劇下降,精神狀態也每況日下,以至于影響到日常的生活,漸漸地母親的性格發生較大的改變,變得特別缺乏安全感。
17歲時,經親戚介紹母親談了一個男朋友,在你來我往朝夕相處一段時間后,母親并沒有意識到她已深深地在心里愛上了這個人,然而這段感情并沒有如愿發展成婚姻,因為第三者的插足,母親無法原諒其身體的背叛,斷然分手。后知后覺的母親雖然知道心里無法忘記這個人,卻任她真實的情感隨風而去。這段情感經歷影響了母親的一生,她唯一經歷的愛情,成為她念念不忘的遺憾。
21歲左右時,經親戚介紹認識我的父親,由于母親的自卑與無價值感,認為自己年紀到了視力不行沒人要了,在尚未了解父親人品如何的情況下,只認識父親一個月就與其閃婚。這次沒有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閃婚,徹底改變了母親的一生,也幾乎摧毀了她的一生。
結婚后的日子讓母親失望透頂,她原本可以在認清丈夫的真實面貌后悔婚,卻再次因為自身的懦弱自卑與無法釋懷的身體障礙選擇忍耐,那是一段母親無法忘卻的日子,她所遭受的所有不公平委屈的對待,讓她一輩子無法原諒丈夫,原諒自己當初的選擇。
一步錯,步步錯,母親總是激動地與我說起那段她結婚后幾年的苦難日子。無法在父親那里獲得情感的認同與安慰,她心里的孤獨與痛苦終有一天郁積成疾,她變得消極抑郁且焦慮,甚至有想過輕生。
孩子的誕生是她活著的所有希望,母親總是這樣跟我和弟弟說。她把所有活著的希望寄托在我們身上,把不能得到不能釋放的愛全部傾注于我們的身上,可是她用錯了方式。她明明愛著我們,卻總用狠心地責罵與指責,把因生活遭遇的所有不快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傾訴在她的孩子面前,深深地傷害著那么弱小的心靈。
這是一種挾裹著愛的控制,母親希望她的孩子按照她的意志生活,按照她的喜樂生活,按照她的習慣生活,不能說與她的觀點相背的話,不能做礙著她視線的事。在她以愛之名的控制與壓抑下,我痛苦地與母親反抗著,在她無數次狠狠咒罵我以后,我恨她,發誓長大以后一定要遠離她。
后來,我真的離開了她,18歲的我只身一人前往省外求學,一年只回家兩次,才不管母親如何度過沒有我的日子。
母親從未真正步入過社會,一直困于家庭之中。我一直無法理解母親為何總是自怨自艾,為何總在過去的記憶里打轉轉,難道人不應該往前走嗎?這樣度過一生難道不后悔不遺憾嗎?她到底被什么束縛住她的雙腳?
上了大學以后,我接觸學習了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常常會想到母親的經歷,也慢慢地理解脆弱卻堅強的母親。母親悲劇的前半生總是被命運推著往前走,年輕時在婚姻面前沒有主動選擇相信自己的判斷卻聽信他人而后悔終生,有了孩子后為了將我們撫養長大不敢主動追求事業而遺憾終生。
因為她的懦弱,她的無價值感,她身體的障礙,她一次次地錯過將她的人生轉向幸福的可能,她放棄了她自己,卻轉而希望她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期望從我們身上獲得她生存的價值。
很多人說,這是中國式父母的典型特征,為子女而活。在這種普遍的觀念下,母親通過這種卑微卻強大的生存信念,頑強堅韌度過了她的前半生,她的子女終于長大了,那么她接下來的人生該怎么辦?
母親擁有希望她的生活獨立自主的意識,即使她沒有獨立的人格。她一直受困于身體上的障礙,認為人生也許只能如此了,然而比起身體上的障礙更能阻礙一個人的是心靈上的障礙。
如今即將50歲的母親仍然焦慮地活著,今年過年回家我發現母親變了,她變得很少責備我,在父親面前總是沉默,整個人戰戰兢兢地,像一個受傷了需要撫慰的小孩。突然間我不恨我的母親了,我心疼她,從未真正好好活過一天,這一生幾乎不曾在婚姻上幸福過。
我特別想告訴我的母親,你不過度過了你一生的半輩子,我多希望你勇敢一些,為你的余生的命運主動選擇一次,你的孩子會無條件地支持你,會牽著你的手扶著你往前走。
如果生活真的是可以如此簡單的去選擇的話,我真的希望你是快樂幸福的,我的媽媽。
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