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本通達哲學家的思域世界圖片發自簡書App絕大部分的天才哲學家永遠是極端的,他們患有心理上的神經癥,他們總是過早地榨取自身的生命精神力,我們僅是想從他們身上汲取一點不那么苦澀的氣質,而不想深陷其中。除此之外,他們不甘于對已有概念的占有,而是揭露出,概念亦或思想本身界限,界限的揭露必然以為重塑開辟必要之徑。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與人類歷史上最精深的人物達成最默契的精神共鳴,是終生最可為的事之一。即是我終生持之以恒的內動力。懂得與這些人物終生維持,并把握對自身與歷史更為海闊的視野,之于我們的生命而言具有無與替之的非凡價值。我們不要遺忘了,生活的庸俗與繁瑣足以壓垮個體的心智,足以移開你轉向自身聚焦力的種種可能性,此之強大遠難憑己之力可扛,甚至是絕大部分人莫之御的。顯然,無人僅憑自身的純粹的表象內原有的意義系統能夠維持自身的不懦、不俗的力量。
我們確須從諸文本內的精神地,寄希望于與他們的精神達成最愜意的溶性的回鳴與共響,來借得一臂之力。切莫忘了,絕不能被人類本性之中的庸碌態所摧折,更絕不能使自己無法自拔于病態的剛性浸溺之中,此之歷驗,確是親身所受之領悟。韌性的不折,不枯,不竭,是使我們不斷地切換與兩者殊異的場域內的良性循環的平衡之術。接受多面向的矛盾自我吧!借助于文本的意向回顧,來一場思想的疊加與積壓之后的釋然開惑吧!
你必將在契機啟始時刻,獲得這樣的至深感受,即我們很多時候的不幸起始于敏感細膩心靈被剝離的麻木之態的開始,你太過于依賴世俗機制的表象系統的自足,穿梭于固定的世俗價值、意義、概念含義之間,你遠沒有充分開釋出感官捕捉新鮮的感受與重新定義概念界限的重構能力,往往滿足于已有表象系統及社會機制框架地機械行舉。我們清楚,“揭露”的意義重在于原有解釋系統的矛盾凸顯化,無蔽化,這樣的過程無意你是否心身振蕩,便能意識到,視野拓示的事實。
我始終自認,高質的文本所呈現的符號世界所涵蓋的系列破壞力,足以具備沖進你原有的表象世界,并在逐漸推進這一過程,終使你原本所掩蓋的原生力得以恢復,這毋疑,必將重塑著你新的表象閾值。要知道,渴望之深,重塑之巨,切實可感。可悲之要害在于,知識愈多,智力愈薄,所堆砌的知識只是歷史過往之廢渣而已,所得僅是思想累積之后的技術性處理而已。這不僅限于,思想工廠的機械化程序性加工領域之內,也在藝術市場之中。
我始終把那些文本視為一種思想創造的催化劑,對于準確把握人類歷史偉大思想的目標固然是重塑的底線,但是對于我們至為迫切的是,如何使之置于專屬自我的人生境遇之中,培育以及訓練自身的吸納力是根本目的。如果文本不首先被納入個體的表象系統之中,被接受者所檢驗與判斷,那么實難有所助益。表象系統的封閉性本身具有如曾所言的自發形成的價值、意義系統,判斷力本身就是基于原本的系統來對所接受的知識、價值進行最基本的判斷而言的。文本的符號世界不斷地刺激與沖擊著個體表象系統,并檢驗著個體的自塑力,這樣的矛盾下的調和能力始終存在,這也是生命本身的現實性。
在以自我塑造與創造前提把握文本,會存在兩種意向態:一種散漫態的連續知覺過程的內陷性,另一種焦距性的意向態的內陷性。此兩者皆是沉浸于個體自我意識之時創造狀態以及有所把握的狀況。前者更多只是把文本作為刺激物,指向性的激發而已。后者更為投入地投身文本之中。前者更專注于個人的歷驗記憶與自身思想的傾注,將文本作為一種散漫知覺的存在物。后者是投入文本的某種充實的浸溺性。文本不再只是停留在概念層面的語符而已。但無疑,需要長時間地內化,成為自身的表象系統的部分以及成為意義系統而構成新的個體的自我意識。這本身就是一種逾越性質的行為,把握并淬煉自身日常所不具有的層境。
圖片發自簡書App評注:( 摘錄一段曾經寫的詩《人格二重律》做下自我介紹)
他是一個謊言被揭露的偽人,
又是一條密雜波折的思想光束。
是一位現實中本能的逃避者,
又是一枝布滿裂痕的空想枝椏。
有時候,他的眼眸延展到繁星深處,燃起原始記憶中個人的生命情懷。
圖片發自簡書App
從文本到哲學性|博古林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