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生活,語言是必須過的一道關。都說有語言環境學起來更快,這是真的嗎?時差黨們有什么學外語的訣竅嗎?今天的《時差黨·心文日報》與您分享時差黨“學語言的那些事兒”……
2018.1.5 星期五
布宜諾斯艾利斯時間:08:53
北京時間:19:53
記得剛來阿根廷,我的西班牙語水平是零。從頭學起,每天背單詞。背到頭暈想吐。什么也聽不懂,特別羨慕西語流利的人。就這樣傻傻地聽,傻傻地讀,傻傻地記單詞,有一天終于體會到“耳朵打開了”的感覺。深刻感覺能聽懂,能說話,就是一種天大的幸福。
學一門語言有多難?我想,要成為語言大師,那是極深的功夫。要達到語言最根本的目標,即溝通交流,則是許多人都可以做到的。有什么方法?有什么秘訣?聽聽時差黨怎么說!
精選七篇時差黨心文,分享學語言的心得感悟。
從啞巴英語到美國工作? 我到底做了些啥?
作者:小鄭杰西卡
很多讀者都很好奇:小鄭,你去美國工作時,有沒有碰到語言障礙?答案是:有! 而且是大大的!確切地說,我從大學畢業參加工作起,就一路碰到語言障礙。因為在我讀書這個年代,學英語僅限于書面考試,所以包括小鄭在內的很多同齡人通常英語考試分數很高,證書很多(更何況我也沒有證書),但沒法開口說。每次一和老外講話就臉紅,說的就是我!
語言,清晰的概念和美麗的情感
作者: 陸一元
語言,在白紙上知識單純的符號,抽象,若沒有日常生活的聯系,就顯得干燥,蒼白,他們可以被記憶,尤其是德語語法,可以被邏輯思考,但是其中展現的美麗和一國語言所獨有的趣味性,蘊含的情感,通過日常的使用,和聯想指代,才會被發現。
為什么學了十多年英語的我來英國后依然有語言障礙
作者:最喜深藍
我最開始接觸英語,是在小學,約摸三四年級的時候。我還清晰地記得,那時候的英語老師平常都是教音樂的,不知為什么,學校開著英語課,卻讓我們學得很水。連老師的英語都說得不利索,而且老師還總是讓我們在英語單詞旁邊標注漢語,來輔助記憶讀法,而并非認讀音標。
國內不教的“地道”外語學習法(I)
作者:柳小妍
都說“浸入式”的外語學習法最有效:直接去國外學英語,多和native speaker交流,你的外語會大有長進!其實,你在做夢......現在世界各地有多少中國人?連西班牙的某鳥不拉屎的小村莊都有中國人的身影!一個西班牙小地方出來的朋友告訴我,他從小是吃中國菜長大的......
學好一門外語,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們經常會說英語學不好是我們沒有那樣的語言環境,其實只要你愿意,環境是可以自己創造的,不一定非得要出國留學才能學好英語。如果在海外生活,只是跟中國人交流,不走出去的話,也學不好英語的。環境是很重要,都說如果你的周圍都是說英語的人的話,你不學也沒辦法,這是一種被動的方法。但我們也可以主動地學。
“啞巴英語”,有法可醫
作者:一根筋的列那狐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聽話、要中庸、要謙虛。在我們的國度里,話少不被認為是個壞毛病,反之有時被看作是個優點,譬如我們有“禍從口出”“言多必失”等成語。我們的教育對一個人的演講能力也不是很注重。這樣的傳統存在,久而久之,導致很多人不善言辭,尤其是理工科的男士們,大多不善交流,用母語是如此,用外語就更不用說。
俄語學習小結:此間收獲未曾期
作者:一顆獼猴呆
“我從沒想過我會學習俄語,就像我從沒想過我會來這個國家一樣。”但生活就是這樣,從不按常理的給你一個又一個意外和想不到,也不管是驚喜還是驚嚇。所幸,俄語帶給我的是越學越有的感動和驚喜,就像在這個曾經陌生的國度,是越住越有的喜愛和不舍。
感謝各位作者的精彩分享!今天的【時差黨·心文日報】就到這里,你喜歡嗎?
語言,有其獨特的魅力,也許我們學語言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也許是出于喜愛,不管是哪一種原因,能夠在語言的海洋里徜徉,通過語言去了解另一種文化、思想、情感,都是獨具樂趣的事。
如作者陸一元寫的:
在上課時候有時候聆聽一首詩歌,或者一個幽默的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話,這些樂趣,讓她不再那么急切且功力的去學習一門語言,而是懷揣著好奇心,如同一個孩子,走在一條沒有腳印的小路上,不知道前路有什么,可是卻在每隔一段距離的路邊,能夠撿到一束花,或者一顆巧克力豆,帶著隱秘的歡喜,走下去。通過一門語言,逐步地去了解某個國家的人的特質。
你有什么學語言的心得感悟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如果你已經把自己的經歷感想寫成文章,快把文章鏈接發到評論區跟大家分享吧!
關于【時差黨·心文日報】
作為主編,我每天都會閱讀很多篇時差黨專題的文章。每次讀到好文,都忍不住想要收藏起來,分享出去。于是,2018新年伊始,我開了這個新專欄——【時差黨·心文日報】,把心動的文章匯集起來,像把一顆顆珍珠串成鏈子,映射出大世界的一個個小側面,散發獨特動人的光輝。
點擊閱讀往期「時差黨·心文日報」
「時差黨」專題收錄與海外生活相關的文章,歡迎關注,期待你的投稿!
喜歡就點個贊??吧!
你的鼓勵是我的動力!
謝謝你的閱讀!祝開心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