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元旦那天開始,我給自己設定了一項新的挑戰——在2016年踐行不抱怨。
我本來覺得自己是一個比較積極樂觀的人,設定這個目標,是因為我以為不抱怨就是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我希望借此機會讓剛剛生完小寶寶的自己活得更開朗、更喜悅。
初心很簡單,然而一旦因為有了這個目標而每天觀察自己,才發現,抱怨的話于我而言,往往是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有時候甚至說出來后還不自知,一天之中至少要說個4、5次,某一天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不順眼時,抱怨個十幾次甚至幾十次都有可能。原來,抱怨已經成了我的固有行為模式之一,非下大力氣不能改變。
隨著堅持的繼續,我開始慢慢地練習閉嘴,如果不是有建設性的話就寧可不說,即便下了這樣的決心,有時候依然會不自覺地說出抱怨的話來,更多的時候則是雖然不說出來,在心里,那抱怨的聲音卻一直喋喋不休,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我的內在竟是那么地吵鬧與紛亂。
再后來,每次心里有抱怨的聲音發出時,我開始反思:抱怨的時候我真的只是因為有怨氣、對他人或是環境不滿嗎?當我抱怨時,我想說的到底是什么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密集觀察與記錄,我發現,原來,我抱怨的背后是這些:
1. 我不接納你的行為和我預期的不一樣,我不接納你和我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價值觀,更進一步,我不接納你和我不一樣;
2. 我是好的,你是壞的或是不好的,我是對的,而你是錯的;
3. 當我犯了錯誤或是對自己不滿意時,比如我很煩躁并且覺得不應該煩躁、不接納自己真實的情緒時,我不愿意承擔責任,而是把對自己的批評與攻擊推向外面、轉而抱怨或是指責他人;
4. 我的情緒、感受由你做主,是你害得我如此這般,都怨你,我不想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負責,也不想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5. 我希望被你看見、被你理解和接納、被你愛和抱持……當得不到這些時,我轉而抱怨……
看到內在這些真實的聲音,我突然有了一個深刻的了悟,這些聲音竟然跟我從小到大從媽媽那里聽到的一模一樣,媽媽就是用不斷地抱怨、不斷地述說自己不想要的來索求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在她的不斷嘮叨之下,爸爸和我都變得很沉默,甚至抵觸和她聊天與她溝通。我以為自己反叛并逃離了媽媽的模式,事實上,我還是不知不覺間將童年時期這種外在的環境內化成了自己思維模式的底色,一旦稍有壓力、痛苦或是糾結,那些所謂的溝通技巧全都拋到了九霄云外,剩下的就是這些人生最初的印記與刻錄。
有了這一番體會,我才真的想要換種方式來表達自己。我開始漸漸擺脫抱怨的模式,轉而嘗試著直截了當地告訴他人自己真實的想法、感受與需求。這對我而言是很艱難的,因為,述說自己的想法與需求,與我慣常的、以抱怨所表現出來的強勢姿態截然不同,這種述說意味著不安全、意味著在我不知道對方想法的時候首先要真誠地披露自己、意味著暴露自己的脆弱與無助,我害怕因為敞開自己的心扉而受傷、擔心被對方無情而冷漠地拒絕……這種怕更是跳出“舒適的”習慣模式所帶來的對未知的恐懼。
還記得當我第一次試著這樣表達的時候,即使是面對最最親密的愛人,即便我憋在心里的話只不過是簡單的“你剛才那樣跟我說話,我覺得很傷心,因為我很在意你的看法,我希望你能夠關心我、理解我”,真的說出來的時候,依然感覺很艱難,一字一頓、磕磕絆絆以及長久的空白,伴隨著內在的不確定與猶疑,我的身體也不自覺地在顫栗、出汗、發冷,有一瞬間,我甚至想要不再說下去了。然而,當我真的斷斷續續地說完,即使還沒有得到對方的反饋,自己卻感受到一身輕松,甚至是解脫。
原來,不抱怨是可以的;原來,真誠地表達是可以的;原來,說出自己真實的聲音也沒有什么大不了。重要的不是對方是不是允許,而在于我是否能夠真正地接納自己,允許自己真誠地自我表達,我是否敢于脫下強硬的、抱怨的盔甲,而以真實的脆弱去面對他人。
從這以后,不抱怨對我而言似乎是更容易一些了,因為,我不再僅僅只能發泄或是壓抑自己,而是如實地說出自己內在正在體會到的種種情緒,快樂、悲傷、憤怒、害怕、焦慮、糾結……,再真誠地告訴對方我所珍視所看重的東西或是我的希望。通過這種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我的目光不再總是盯著別人、看向外界,而是更多地向內在回看,看向我自己的感受與情緒、需求與渴望。
當我越多地回望自己,我內在那些長久積壓的怨氣似乎也少了許多,原來,當我把目光投射到外面不住地抱怨的時候,我是多么嚴重地疏忽了自己啊!我終于學會了看見、接納以及表達自己真實的聲音,學會了在情緒與感覺上為自己負擔起全部的責任,學會了在溝通之前首先愛并照顧好自己。
到今天為止,這項“不抱怨”的挑戰已經進行170多天了。一路走來,真的很不容易,慶幸的是,我堅持著走過來并仍將繼續走下去,不知道接下來的半年里還會有怎樣的感悟與收獲,我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