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述。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注釋】
?1、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說統治者應以道德進行統治,即“德治”。
?2、北辰:北極星。
3、所:處所,位置。
4、共:同“拱”,環繞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評析】
?這段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你轉。這是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
?專制型師生關系中,雖然教師責任心強,但不講求方式方法,不注意聽取學生意愿和與學生的合作,師生交往缺乏情感因素,難以形成互尊互愛的良好人際關系。在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也應“為政以德”,善于與學生交流,不斷調整教學進程和方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提高,這才是理想的師生關系類型。(反思中……)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本我是在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是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沖動的欲望,如饑餓、生氣、性欲等;自我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于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于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其位于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
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循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不同于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原文】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注釋
1、所以:所做事情的動機。
?2、所由:所走過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sōu):隱藏、藏匿。
【譯文】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做事時的心情。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隱藏得了什么呢?”
【評析】
本文主要講如何了解別人的問題。孔子認為,對人應當聽其言而觀其行,還要看他做事的心境,從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內心,全面了解觀察一個人,那么這個人就沒有什么可以隱藏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