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奇葩說》第一季開播,前一年剛從央視離開的馬東成為了這檔說話達人秀中的奇葩議長,拿著木魚舉重若輕地控制著現場節奏。
那時的節目組應該沒有想到,《奇葩說》第四季將會在2017年上線,那一季的BB KING是肖驍。
2018年12月8日,《奇葩說》第五季以顏如晶戰隊奪冠、陳銘榮獲本季BB KING為收束,馬東敲斷了木魚,高曉松一時之間的口誤引來無數揣測,分不清那是調侃還是故意,遲到的微博熱搜將選手們早已結束的奪冠情緒和淘汰心情重新喚醒。
這個時候,他們開始與觀眾同步。
當天的篝火旁只有100名觀眾,原本的篝火在錄制結束的那天就已經熄滅。而未來,這堆篝火會重新燃起,會有多少人穿越而來,成為圍坐在篝火邊的傾聽者,聽那些被火焰烤得或香脆或松軟的言語,品嘗著芥末般嗆辣的人生毫無防備地打個噴嚏,而后又因走心的陳述潸然淚下。
會有多少人成為后臺的數據?無人知曉。
嘉賓,選手,辯題,后期制作,何者更重要?我們看到的,究竟是不是真相?
被討論、被誤解、被闡釋,被成為焦點,被捧上神壇,這是它的魔力。
但客觀地來看篝火本身,它的熱度所在之處,還有些什么呢?
---1---
參加奇葩說,是需要勇氣的。
原本并非辯論圈的選手,本身工作足夠穩定而繁忙,因對辯論的一腔熱忱而來,該如何請假,該如何面對辯論咖的實力碾壓?
原本就是辯論圈的老奇葩,已經在前四季中將自己的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如果只能憑借奇葩說這根浮木為生,該如何突破自我?
娛樂感較強但邏輯不夠的辯手,要怎樣在新賽制下獲得觀眾認可?
(人品緋聞按下不談,我們畢竟拼湊不出百分百的真相。)
新奇葩的成長肉眼可見,錄制周期短,備賽次數多,心理抗壓能力若能提升,在戰隊的幫助和自身的要求下,進步均是明顯的,比如條理越來越清晰的席瑞,又比如在決賽場合能夠直接對上辯論咖的趙帥,和水平也見長的奶茶。
大浪淘沙,成功晉級的新奇葩們從山腳開始攀登,如今已經能初見山中風景,云霧繚繞處,支持者眾多。
老奇葩們的壓力,相較于新奇葩,此時則大得多。在之前一戰成名或幾站成名的老奇葩們,因某種特色收獲到多大的贊美,便或因為與該特色相反的特質的出現,而遭受到抨擊。
他們本就站在山腰,甚至是山頂,卻往山腳下走去。
比如不斷改變自己的馬薇薇。
伴隨著第一季的成功,奇葩說的贊助商蜂擁而至,從初期的美特斯邦威到第五季居然直接用品牌當戰隊名,奇葩說被賦予的期待可見一斑。資本的涌入全方位提升了錄制現場的配置,選手們的裝扮與時俱進,但成本也在水漲船高,更別說《奇葩說》開播前從廣告商那里吹來的一股寒風,直接讓這一季的女神邀請變成空位。
與此同時,評委陣容卻并未失色。理智的薛兆豐教授在未改變本色的前提下,迅速融入了奇葩說的氛圍,選擇最通俗易懂的經濟學原理來解釋辯題中的一切。認真,永遠是吸引人的特質,堅持認真,是對辯手的尊重,也是對觀眾的尊重。
在保持馬曉康陣容不變的情況下,李誕的插科打諢用來中和薛兆豐的理性。
本意雖好,但李誕碎片化的金句,在觀眾傾向于聆聽系統化觀點的奇葩說中,變得格外輕巧,來不及擲地有聲。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這句話適用于評委,也適用于選手。沒有仔細打磨過的言語,會被網絡無限放大。帶有個人情緒的觀點更甚。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這個時代的王冠來得也許不容易,卻來得格外快,它是鍍金還是真金,時間終會證明一切。
選擇戴上什么領域的王冠,歸根到底是選手自己的選擇。
但作為觀眾,不妨多一點善意。
---2---
選定辯題,是需要勇氣的。
一開始的《奇葩說》節目組通過內部會議商討選題,社會的痛點,家庭的焦點,人生的轉折點,通通展現在辯題中。
足夠大膽,也有擔當。
但這堆篝火差點滅了。非常精彩的兩期節目從此消失,只在知乎豆瓣微博等處,以金句擷選的形式短暫露面。之后的奇葩說,辯題便開始選得小心翼翼。
想要呈現出思維碰撞,就要先保留住自由說話的平臺。這一點毋庸置疑。
而保留平臺之后,還要滿足觀眾的需求,這之間無疑又是一種矛盾。看訪談,得知這一季的奇葩說選題,大部分是基于網友提供的辯題,從中選擇了關注度較高的部分。
可是既然如此,為什么還會讓我們產生第五季愛情題太多了這種疑惑?
我想有一種很簡單的解釋——提供辯題的群體和真正觀看節目的群體,重合度并不高。或者說,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高。
縱是這樣,第五季依然不乏值得思考甚至可謂質量上乘的辯題。
每周陪伴孩子不足12小時,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這個政策嗎?
鍵盤俠到底是不是俠?
能者多勞,是不是坑?
伴侶用心挑的禮物太丑,要不要告訴ta?
我不合群,要不要改?
假如能看到別人的生命長度,要不要告訴他們?
如果有一瓶可以消除悲傷的水,你要不要喝?
以上辯題的現場演繹都各有精彩之處,需要療傷的人,可以來吃顆糖,需要痛感的人,可以看完之后痛痛快快哭一場。
有時候,辯題題面并不能告知你它被選擇的原因,只有看到最后,你才知道這道題的價值所在。選擇立場很容易,但講清楚原因很難,無法探究背后意義的辯題,基本也失去了被討論的價值。
第五季《奇葩說》的爆點出現在2018年11月16日,這是本季的第十七期節目。
奇葩星球有一項新技術,可以讓全人類大腦一秒知識共享,你支持嗎?
陳銘和詹青云的“神仙開杠”集中在90秒以內,不插科打諢,不顧左右而言他,針鋒相對。短刀相接的快問快答,讓篝火旁的傾聽者無論是否聽懂,都明白了知識給人帶來的刺激。
蔡康永和薛兆豐都為最后的導師助攻環節做了充分的準備,整場比賽看完,心中只有兩個字——
誠意。
從選手到導師,帶來的是滿滿的干貨,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的碰撞,構建出豐滿的思考氛圍,理性思維與感性語言的交鋒,則讓這道題既接地氣,又能展現辯手們的精神追求。
扎實而刁鉆的干貨題,燒盡了選手和導師們的腦細胞,也讓這堆篝火燒得極旺。
可以說,沒有這種題目,奇葩說便失去了活到下一季的可能,但換位思考,想一想卻又發現,如果沒有生活化的辯題,奇葩說則失去了呈現這一季的觀眾基礎。
長期高強度的刺激,會讓刺激本身失去意義。間歇性地出現,也許更能凸顯它的價值。
但頻率如何?分寸如何?數量如何?領域如何?都是問題。
至于辯題本身,我想,馬東應該會比任何人都更希望討論有價值的辯題。他的眼神中對精彩發言的渴望,超過任何一個導師。
(薛兆豐對辯題的熱情可以和馬東東抗衡一下。)
一個人的篝火燃得再旺,如果沒有人接過火把向外走去,也是會熄滅的。
而不讓這堆篝火熄滅,正變得越來越難。
---3---
內容為王的時代正在來臨。
無論是辯手還是導師,想要不被辯題和榮譽“反噬”,是具有難度的。
和學妹在討論這檔節目時,她說了這樣一段話:
“文化人還是要練內功,因為一旦被粉絲追上成長進程,就會覺得不值得消費了。”
雖然辯手們反復在聲明自己是個活生生的人,但他們之中的部分選擇了將自己的知識拿出來販賣。販賣知識本身需要扎實的基本功,而粉絲通過看節目和聽課程,完成從0到1的速度遠比他們想象的要快。
當倡導“好好說話”的人本身便無法用自己的理論體系解決生活中的困窘之時,比較適合的處理方法也許是遠離輿論中心,先平復心情,好好休養。正如可愛的小丫頭福原愛所說的一句話,“不是乒乓球里有人生,而是人生中有乒乓球。”
人生中不只是有辯論的陳銘、龐穎、詹青云等人,不是一直在生活的重壓甚至是暴擊下,展現出過人的實力么?
不要把“慘”攥在手心里,變成最后一張底牌,讓《奇葩說》一而再、再而三地變成大型賣慘現場。
最后一張底牌應該是無數人對你的祝福,那分明是期待著你調節心態,涅槃歸來,然后重新洗牌。
篝火旁,如果只留下了生活中的苦,那么這堆篝火會逐漸變味。
《麥克白》中的經典臺詞這么說,“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網絡發達的年代,白晝想要到來,需要無數人秉持底線,方能抵制黑夜。
但寄希望于外在,效果必然比不上調適自己。辯題如鏡,有時候折射出的恰恰就是你最想解決的問題。還是希望倍感壓力的辯手和奇葩們,能夠像完成那些辯題一樣,抵抗住那些壓力,過好自己的人生,而不是過成別人鍵盤上的人生。
當然,說起來容易,做到卻很難。
---尾聲---
對于《奇葩說》,愛之深責之切,作為忠實粉絲,我必然會一集不落的追下去,希望這堆篝火燃再久一點,也能再亮一點。
PS:
話說,第五季《奇葩說》出來的時候,我果斷把下面這道辯題截圖給某人看了。
事實證明,他沒有選擇給出的立場,卻深得朕心,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