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寫停停多次,最想說的還是關于“癮”這個問題。親愛的,“別把購物當成癖好,樹立理性消費觀”。
2017年12月7日 星期四 晴
文|夏拾昭華
-1-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淘寶、京東、聚美優品、唯品會、網易考拉等大大小小的網購APP充斥我們的生活,甚至與微信、QQ、微博等社交軟件同等重要必不可少。
生活里大大小小的東西都可以直接從網上購買,為我們提供了多樣的選擇,節省了許多時間。
于是一年一度的雙十一來臨,我們開始控制不住自己。
我們不斷的復制粘貼打開淘寶為了瓜分紅包、金幣,定了一個又一個鬧鐘為了1元秒殺、限時半價,不停的關注店鋪收藏店鋪為了成為抽獎的幸運兒。
逛了一家又一家店去選價格低、好評率高、物流快的店鋪,把購物車加滿、收藏夾收滿,告訴自己等有錢就剁手。
我們都已網購成癮,不能克制。
-2-
但是,你知道嗎?
網絡購物成癮,屬于一種病態行為。
網上購物成癮其實和青少年沉湎于網絡游戲、上網聊天的現象類似,當事人在虛擬空間里難以把控自己。
網購成癮的人禁不住誘惑買一大堆用不著的東西,究其主要原因是他們平時生活壓力大、人際關系緊張、情感缺失,并以此作為發泄的途徑。
不可忽視的是,這種慣性行為會演變成一種“強迫行為”。因此,“網購癮”可以被視作“都市病”的一種。
我相信你也聽過妻子網購成癮,十年花光四十萬,至今無錢買房,丈夫提出離婚的新聞報道。
接受采訪時妻子自述道:“最初網購是想省錢,后來一發不可收,衣服買得最多,穿幾次不喜歡,就扔了……”
在2011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一項在線調查中,71.1%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網購成癮”。
此外,2013年,蘇州張女士因網購與丈夫發生口角,一氣之下剁了自己的左手大拇指;2014年6月,重慶女子李某因網購難以控制而選擇自殺;
心理學教授張永華曾談到:“網購成癮有以下特征:患者對自己行為的危害有認識,但卻無法控制,內心非常痛苦;患者的社會功能明顯受損,如造成家庭沖突、妨礙工作等。”
醫學意義上的“網購成癮”是一種精神疾病,其實就是購物成癮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簡單的說,如果網購已經偏離原有正常目的,把購物變成了個人癖好和滿足心理需求的行為,這是非常危險的。
我相信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有很多都已患“網購癮”病,整天在課堂上、睡覺前抱著手機“逛街”。
屯了許多生活用品堆滿宿舍,省錢買各種化妝品、衣物,甚至為了能買起喜歡的東西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去兼職。
你可能不知道這些潛移默化的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學習、生活、家庭。
-3-
我是一個喜歡shopping并且固執的人,逛一天街也不會覺得累,喜歡的東西會惦記很久直到買下來。
漸漸的我意識到自己似乎網購成癮了,浪費了許多時間精力和不必要的金錢。
我想趁還沒病入膏肓,以此文時刻提醒自己,也提醒身邊的你們。
1.別總期待自己有好運
從小到大我一直喜歡抽獎之類的活動,總覺得自己會是那個幸運者,如果中獎了覺得自己運氣超棒,能開心好幾天。
但是,學校大大小小的晚會、各個公眾平臺以及最熟悉的淘寶等購物軟件的抽獎活動基本與我絕緣,后來我就不再對此類活動感興趣。
就像暖暖說的:“生活里基本上不會有什么平白無故的好運落在我的身上,從小到大我撿到最大面額的人民幣是五元,抽獎幾乎從來沒有中過”。
不過,也有運氣爆棚的時候。
在公眾號上無意留言兩次抽到萬達樂園門票,抽到音樂節門票,在淘寶上抽到Olay水乳套裝,后來再嘗試其他的就再也沒有幸運過。
朋友轉發微博被抽中蕪湖方特、黃山的旅游門票等。這些都是我不曾想過不曾期待的。
后來,我發現抽獎這件事情:
越是刻意越是不如意;
越是隨意,越是幸運。
就像Eason歌詞里寫的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
關于購物軟件上抽獎我們還是隨意一些,別總期待它。
2.看清規則,守住原則
你覺得雙十一買的東西真的便宜實惠嗎?
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看到滿400減50、滿199減100之類的活動就開始思考自己缺哪些東西一起湊單。其實你發現沒有,每次購物車的價格都遠遠超出400、199,并不會正好400或199。
就像我第一次抽到天貓超市滿90減50的購物劵,開心的看了一晚上淘寶挑東西下單。
后來,經常抽到這種劵后就開始懷疑自己的好運。于是,我發現適用購物劵的商品價格都提高了將近一半,簡單的計算了一下我所購買的商品用劵只比不用劵便宜了5元錢。
前段時間朋友看中一件衣服沒有下單,過兩天發現價格提高一半還多,店家解釋因為要參加雙十一活動。
這就是再正常不過的市場營銷的價格規則,提高價格然后大幅度優惠,增強消費者購買欲望。
除了明顯的價格戰,還有網紅直播、精美圖片、舒緩音樂等,這些是我們看的到的規則,還有一些我們看不見的規則。
有學者指出:網購中大量的折扣和促銷活動,有助于購買者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合理化,減輕內疚情緒,增加興奮和愉悅感,從而降低自我約束能力。
所以,政治經濟學教我們如何做生意的同時,也警告我們要牢守四大消費原則:
量入為出,適度消費;
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保護環境,綠色消費;
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3.把時間留給自己,把機會留給父母
在網易云上聽歌時,有一段評論我印象特別深刻。
“還是老媽說的話最經典,她說:你們這代人吶,就是活的太明白了,所以什么都得不到。我們當年什么都糊里糊涂,該結婚結婚,該工作工作,現在什么都有。”
是啊,我們總覺得實體店比網店的貴,總覺得逛街太累又浪費時間,總覺得網店價格明晰不用討價還價,總覺得……
其實,寫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于我媽媽。
前兩天回家,媽說在街上看到保暖又便宜的衣服你試試,我說:“網上也有賣的比你買的便宜好多,下次我自己從網上買省錢”。
媽說:“那網上的東西質量看不見摸不著的,能有我自己去買的好嗎?”
我說:“你看我身上的衣服都是從網上買的,不合適的話有運費險可以退回去的,你看上次我買的洗發水啥啥……都是從網上買的”,我試圖改變媽的消費觀念。
媽不再說話。
第二天聊天時,媽說:“我們現在要控制自己了,不能再給你們買東西了。以前天天走到哪逛到哪,看見好的東西就給你們買,現在買的東西都不符合你們的眼光,不受你們喜歡了”。
其實,要控制的不是你們,是我們。
我們總以為自己特別明白怎么消費最省時省力省錢,總以為父母的消費觀念守舊過時,總想告訴父母網購才是最合適不過的。
我們把太多的時間浪費在虛擬的網絡里,留給自己、留給父母的時間少之又少。
或許你不知道你把兼職賺錢買東西的時間用來學習才獲得了最大的價值;
或許你不知道和朋友一起在大街上走走停停是多么愜意的事;
或許你不知道父母看見你穿著她親手做的鞋、買的衣服多開心。
-4-
特別簡單的道理。
就像我們要明白: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和發財,而是成為一個有溫暖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網購,不是為了逛逛逛和買買買,而是成為我們便利的購物工具和消費渠道。
周國平先生在《車窗外》里寫到:光陰蹉跎,世界喧囂,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閑心是不容易的。
如果哪一天我只是埋頭于人生中的種種事務,不再有興致扒在車窗旁看沿途的風光,傾聽內心的音樂,那時候我就真正老了俗了,那樣便辜負了人生這一趟美好的旅行。
停下來,
不再期待自己的運氣,守住自己的原則,把時間留給自己,把機會留給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