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不能重來,我們少犯一點錯,孩子的才能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其實,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不斷成長的過程。
有時我在想,是不是該成立一個父母學堂,讓一對新人步入婚姻殿堂時,便開始著手學習如何做爸爸媽媽。
現實恰恰相反,很多人在思想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時候升級成爸媽。當一個小生命呱呱落地之時,新手爸媽才開始和孩子一起成長,開始了一段全新的生命歷程。
那么,在陪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有哪些話不能隨便跟孩子說呢?
第一句:都怪它
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帶著父母的影子。
有一次,我和表妹一起吃飯,她的女兒不到一歲,我扶著她站在窗前向外看,突然她額頭碰到窗玻璃上,哭了。我下意識地說,“碰到頭了,很疼是吧?”我抬起手,拍了拍玻璃,“都怪玻璃,碰到寶貝的頭了?!痹捯魶]落,表妹說,“姐,你怎么跟我媽似的,碰到頭是自己不小心,怪玻璃干啥?”
是啊,玻璃好好的在那,明明是自己碰上了,卻怪玻璃。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孩子摔倒了怪地不平,碰到桌子怪桌子硬,不想吃飯怪飯不好吃,總之都不是自己的問題。久而久之,孩子就把這些托辭當成理由,孩子對父母的依賴越來越大,獨立性的培養就會變得更加緩慢。
第二句:你再不吃,我就給別人吃了
樓上姐姐全職在家帶孩子,兒子剛會走,在家里待不住。
姐姐時常帶兒子去小廣場玩,廣場有很多年紀差不多的孩子。小孩子對什么都感興趣,動動這個,動動那個的,隨手抓起東西就往嘴里塞。因為正處于長牙的階段,留著口水,姐姐一邊給他擦嘴,一邊往他嘴里塞小饅頭。
不一會兒,孩子就不愿意張嘴了。姐姐隨口道:“快吃啊,再不吃我給亮亮(在一旁玩的小孩兒)吃了。”亮亮一聽,滿懷期待地走過去,張開嘴,姐姐給了他一個,亮亮心滿意足地吃了,吃完還想吃,姐姐就跟兒子說:“真真,你再不吃,就沒有了啊,快過來吃!”
這樣的場景經??梢?,這種“你再不怎樣,我就怎樣”的略帶威脅的話語,有時候真的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第三句:你要是怎樣,我就怎樣
中國的父母總喜歡在孩子做事的時候加一些籌碼,慢慢地,孩子也學會了“談判”,做事也背離了自己的初衷。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你要是這次考雙百,我就答應你什么條件;你要是聽話,我就喜歡你……這些附加了條件的話,會讓孩子變得功利起來。
在我們周圍,有不少這樣做的父母,我也不例外。孩子在物質刺激下,學習變得很功利,每次考試前都會跟你講條件。即便這個方法起作用,但成績的提升卻不是來自于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愛,一旦沒有類似的“動力”,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成績反而會出現滑坡。
第四句:不好好學習,長大準沒出息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成才,卻忽略了首先該成人,成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
學習好,固然為成才增加了籌碼,但求學并不是成才的唯一道路。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高期望,部分源于集體文化所形成的單一的評價體系。
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的選擇更為豐富,對價值評判也更為多元。朋友曾當過十年的高中老師,前段時間師生聚會,不少學生的成長讓她感慨良多。最讓她驚訝的是,當年那些成績平平的學生,在社會這所大學里歷練多年,反而比上學的時候優秀許多。
人生是一次長跑,而非百米沖刺,求學階段固然很重要,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標簽、下定義,畢竟,誰也不知道未來的他是怎樣的。
第五句:我都是為你好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可算得上是家庭教育糟粕中的精髓,儼然成為一種另類的“家庭暴力”。
當父母經常對孩子說這句話時,其實并沒有關注孩子自我人格真正需要的東西,而是以過來人的身份,從自己角度出發衡量孩子的需要,一廂情愿地認為這是為你好,而沒有想過會給他們帶來的巨大的壓力和束縛,其潛臺詞是:我不信任自己的孩子。
其實,這是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的人生。
第六句:不許哭
哭是宣泄情緒的一種方式,可是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卻是,“不許哭”!打針疼不許哭,受了委屈,不許哭,小時候不許哭,長大了更不能哭,好像哭是一件很丟人的事。
其實,哭和笑一樣,是我們情感的自然流露,中國人習慣壓抑自己的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高興的事要低調,難過的事得憋著,堅決不允許酣暢淋漓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從孩提時代,我們就被要求打針疼也不哭才是堅強的孩子,為了成為堅強的孩子,我們得遭多大的罪??!還好有一首歌解救了我們,《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男人都可以哭了,孩子哭的時候啥也別說了,只需給他一個擁抱,讓他想哭就哭吧!
第七句:為了你,我怎樣怎樣
很多中國父母,把自己未實現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甚至不惜為此放棄了自己的人生。
殊不知,這會讓孩子從小背上沉重的枷鎖:“我的到來,給別人帶來了煩惱,因為我,媽媽放棄了工作,都怪我,惹父母生氣?!边@一切,重重地壓在孩子身上。”
可是,沒有一個孩子是哭著喊著求父母把自己生出來的。所以,千萬不要把自己的頹廢怪罪到孩子頭上,是你自己放棄了自己的追求,降低了對自己的標準,根源在你自己。
與其嘮叨指責,不如自我提升,與孩子一起成長。
真正的愛,是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并懂得放手,允許孩子去嘗試和體驗,樂于看到孩子自我獨立和成長。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什么是適宜的環境,孩子知道,他有足夠的能力做出自己的選擇和判斷,父母不要總以“過來人”的身份去指責和干涉他們。
孩子是在父母家里暫住的客人,總有一天,他們會組建自己的小家庭。趁著他們還在陪在我們身邊,趁著他還樂意跟你悄悄耳語,做一個樂意為他鼓掌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