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次我看到兒子在認真地搭積木,我會下意識地壓抑即將脫口而出的“你真聰明”,轉而苦想一個恰當的詞來贊揚孩子努力。
事后總感覺這種贊揚很別扭。
還有一次,女兒回到家跟我說:“媽媽,我今天又拿了一張獎狀。”
我問她是什么獎狀,她說是數學優秀作業獎。
說完她高興地將獎狀展示給我看,一臉的期待。
“不錯,說明你挺努力的,繼續保持。”我只贊揚孩子的努力。
女兒一臉失望,“你不表揚我嗎?”
我當時深思了一番后跟她講了一堆諸如學習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獲得表揚一類的大道理。說完后女兒依然不高興。
現在想來真是后悔,要是當時對她說“你真棒”就好了,孩子還會高高興興地去寫作業。
相信一部分看過一些育兒書籍的家長也會跟我一樣,在夸獎孩子的時候總是很少夸孩子聰明,而有意識地夸孩子努力。
相反,不怎么看書的爺爺奶奶卻經常對孩子脫口而出“你真聰明”“你真棒”“你真漂亮”。
明明一句簡單的“你真聰明”就能滿足孩子,為什么我們總要停下來想方設法說成“你很努力”?明明這種夸贊方式很擰巴,很多人卻對此深信不疑。
這種只夸努力的方式真的沒有問題嗎?
直到我看了張宏濤老師的《愛與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課》一書后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都錯了。
張宏濤老師不僅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還是家庭教育指導師。他在家庭教育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多篇育兒文章被家庭教育類報刊刊發。
我原以為這是一本跟市場上的主流育兒書大同小異,可當我真正翻開時就停不下來了。
看的過程中我發現張老師是一個善于總結反思的有趣的人,看到跟他的想法不謀而合時我會感嘆:原來我的想法跟張老師的一樣啊。看到一些反常識的思想閃光點時,我有如發現新大陸一般興奮。
1 只夸孩子努力出自何處?
“不能夸孩子漂亮”這個主流育兒觀點來自于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她的團隊。他們用十年的時間對紐約二十所學校四百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研究而得出來的結論。
他們認為被夸聰明的孩子更可能回避挑戰性題目。
很多父母對此深信不疑并且認真執行。這其實是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對學習到的知識全盤接受而沒有經過反思。
2 能不能夸孩子聰明/漂亮/真棒?
答案是能。
張宏濤老師在書里指出,只夸孩子努力而不夸孩子聰明這個觀點是非常片面的。
他認為人心是復雜,受眾多因素影響的。育兒這件事情本該靈活地具體問題具體對待,而不是一刀切的教條主義,故而根本不存在放之四海皆準的準則。
我很贊同他的觀點。
適當地夸贊孩子聰明/漂亮/真棒,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承認自己的優秀,從而樹立自信。
我兒子有幾次上課沒有得到老師獎勵的貼紙就哭鬧發脾氣。
因為在老師一次次的獎勵貼紙之后,他明白了獎勵就是對自己的認可和贊揚,老師會喜歡他。而沒有得到獎勵就會很失落甚至傷心。
《愛與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課》一書里指出,父母夸孩子聽話和努力是出于控制,孩子會因此而取悅父母,壓抑自己。
作者認為,當孩子對一件事情感興趣的時候,會沉浸其中,這是他們的自驅力的一種展示,孩子很享受這種快樂。
如果父母絞盡腦汁地想出一個恰當的詞來夸孩子努力,會導致孩子被外驅力所控制。
壓抑天分或者避免夸天分,轉而強調努力的作用,會讓很多人虛假努力,甚至一生都在忙一些沒有價值的事。
這個觀點跟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一致——批評和贊揚的目的是操縱他人。
批評或是贊揚都會自動將雙方關系置于上下級關系之中,無法平等對待。
3 如何夸贊孩子?
我很少受到父母的夸贊,內心自卑,不相信自己在某些方面是優秀的。長大后有人夸贊我,我會覺得對方的夸贊并非發自內心。
有了孩子以后,我也不知不覺地沿襲我父母的做法,很少夸孩子,即使別人夸我的孩子,我還會下意識地謙虛,將孩子的優點降低。因此孩子有一次跟我說:“媽媽我發現你每次跟別人說話都不會說我好。”
聽了孩子的話,我認真反思后發現,這樣做是不對的,甚至影響了孩子對自身價值的判斷。
《愛與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課》里提到,這種做法其實不可取,這不僅會讓孩子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同時也會讓孩子感到自己被家長隱形地控制。
事實上,少夸或多夸孩子聰明或多夸孩子努力都是不可取的。
作者在書里指出,夸贊應該避免教條,要因人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同時,夸贊要真正理解孩子和真心對待孩子。
教師節的時候,女兒用學習機手寫祝福語送給老師。她高興地拿著平板給我看她寫的字說:“媽媽,你看我寫得好看吧?”
我看到了孩子寫的字,真的寫得很棒,便脫口而出:“哇,你寫得這么好看!”
那時我感到對孩子的夸贊是發自內心的,且不可阻止的,而不是故意壓抑自己尋找和努力有關的贊美之詞。
女兒很高興我看見了她并發自內心地夸贊她。
當我們為孩子感到驕傲的時候,我們會兩眼放光,由衷地夸孩子“你真棒”“你真聰明”。
孩子也會因此而變得開心、自信,肯定自己的價值。
但如果父母夸孩子的時候眼皮都沒有抬一下,孩子總能立刻感受到你的敷衍。
寫在最后
除了如何夸獎孩子,張宏濤在《愛與自由:父母的16堂必修課》一書里還闡述了很多困擾當代父母的育兒問題,諸如該不該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該不該控制零食,如何看待孩子磨蹭,對待孩子的作業等。
總之,這本書更像是一本供父母自查的手冊,父母可以根據自己面臨的育兒問題和需求去閱讀,并從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
張老師對一些常見的問題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些見解甚至會顛覆我們的認知,非常值得一讀。
相信大家讀過之后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