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用網絡通訊工具與他人聊天,但最后能夠榮升為你“網絡好友”的人寥寥無幾。多數人會在第一次交談中就被踢出局。
可能因為對方說話咄咄逼人,可能對方一直在問無聊的問題,也有可能話不投機。無論出于何種原因,總之,聰明的你在幾分鐘的對話中,就做出了相當準確的判斷。奇妙的是,你本人并不認識他,也許你看到過他的照片,但他的學歷,工作經驗和生活習慣,你并不了解。你卻憑借著幾句簡單的對話,就畫出了一條清晰的界限,yes or? no.
你能判定對方不能成為朋友,因為敲擊在電腦上的文字與日常的對話并無太大區別 ,對方不會因為是在打字,語言風格就為之大變。而語言,就是勾畫個人形象的的關鍵。
回到現實生活,到附近的咖啡廳坐一會兒。不要抬頭看,聽聽吧。有許多交談的聲音。有的人慷慨激昂,用很大的聲音喊“來杯水”,同時你聞到一股煙味。有的聲音溫柔低沉,語速緩慢,她說“請給我一杯水。”有的聲音嘮叨個不停,但你根本聽不懂他要說什么,斷斷續續,就聽見“那個····”“呃···”“就是···”。相信在多種多樣的聲音中,你已經在心里描繪出他們基本的思維輪廓了。
蔡康永說“you are what you say”,人如其言。現在回想一下,你在網絡,現實中是怎樣說話的。語速合適嗎,表達清晰嗎,廢話多不多,蹦過臟話嗎?下次再想罵人的時候想一想,這些從你口中吐露出的語言,正在進入別人的頭腦,構建你的形象,是不是就得謹慎一點了。
亂講話會破壞掉你的個人形象,不是最糟糕的。
亂講話會搞亂你的大腦,讓你變成傻瓜,這才是最糟糕的。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這句話我從書上抄來的。簡單的表述就是,你的語言表達你的想法,你的思考方式,你的判斷能力,你的智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句話是牛頓說的。引用這句話是為了告訴你,你的思考方式決定你的表達的方式,你的表達方式也會影響你的思考能力。
往前推兩千五百年,有兩本非常偉大的書,專門寫了一些人聚在一起談話的事。一本是柏拉圖的《理想國》,另一本叫《論語》,相信你對后者非常地熟悉了。在這兩本書中,我們能很清晰地看到智慧如何在對話中閃光。
像書中描述的,許多人聚在一起的狀態,你我常常經歷,只是地點不太相同,我們會在ktv包廂或飯桌上圍坐一團。我們的談話漫無目的,亂講,亂講,能一直侃到月球上。這樣談話如果有人記下來寫成書,我一定把他放到“我最恨的人”第一名。長時間的閑聊,把大腦搞得一片混亂,通常回家之后,腦子還處于“???”狀態。我并非在苛責一次兩次的放松和歡愉,這是很必要的。但是如果每天都處于“閑聊”狀態,你就要為自己的大腦上個保險了。因為你會發現,不久之后,你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了,很多事情想不清楚,思考能力變得非常軟弱。
除了要提防“閑聊”,“網絡語言暴力”也非常危險。打開電腦,時不時會蹦出“親,降價了~”、“你敢不敢”、“不做死就不會死”、“節操呢”等等一些非常有號召力,看似幽默風趣的話,其實這些語言并不規范。我相信時不時的,你也會在微博,朋友圈來上一兩句表示你緊跟了潮流,而它們正在破壞你上了十幾年學,讀了無數本書才建立起來的良好語言系統。
破壞你的語言系統,就是在抹黑你的形象。
也是在擾亂你清晰的思維。
然后,你變成傻瓜,才想起來我寫了這么多字勸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