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二十一年,似乎平凡的可怕,沒有一絲突然的起伏,總是按部就班,循規蹈矩。
仔細搜索著腦海中殘存的記憶,五歲,十歲,十五歲,二十歲……呵,支離破碎,也許,是大腦中的某一塊區域不愿承擔吧。
記得,汶川大地震剛好撞上了小學畢業的語文試卷;也記得“謠鹽”散布在初中畢業會考的前幾月;更記得轟轟烈烈的“打虎行動”與當年的高考不期而遇……似乎重要的關頭總有一些重要的大事發生。
記得,或,也不記得,小學,中學,大學,變化的好像也正是字面上的意思;小,中,大,環境在變,人,也在變。從小村莊走到了當時以為是整個世界的縣城,幼時的憧憬就像山間的溪水,清澈見底,純真無瑕,以為豐富的知識、優秀的成績就能帶領著自己飛向任何想要去的地方……越過“繁華”的縣城,也許,是當時的運氣足夠好吧,不錯的成績讓我帶著一顆忐忑的心走向了一座更大的城市。當坐在大巴上看著一排排向后閃過的高大建筑,依稀記得自己帶著好奇十足的目光,但卻已記不起當時的心情了,也許,是瘋狂的期待吧!
這時,十五歲,似乎有些莫名其妙,來到這個城市,選擇了這所聽起來并不出名的高中。離開了舊識,離開了曾經以為的繁華……開始了又一個新的階段,新的繁華,新的環境,新的人,同時也是更大的環境,更大的人……這是又一個三年,似乎,這個三年囊括了一生的基礎。這三年,我接觸了新事物——“網絡”,學會了如何上網;這三年,我知道了可以在網上購物,驚嘆著快遞的便捷;這三年,我了解了社交軟件的火爆,見識了智能手機的興起……不禁感嘆,這三年,世界發生的真多!
“三年高考,兩年模擬”,也許只認得這個封面了,密密麻麻的考題應該早已沉入了歲月的腳步中了吧……
呵……好運氣應該在十八年前被用光了吧!十八歲前的那一場考試總是那么令人神往。
十八歲前,三點一線,所有的熱血都傾注在厚厚的書本和成沓的試卷中,就好像,分別的這場考試會定格你的人生。翻過這段時光,碰見那些青春系列,不由嗤聲一笑,青春,真有這么甜嗎?青春,真會有轟轟烈烈的愛情?
也許,真的有吧!
十八歲后,畫地為牢,獨自成群,就好像沒有了子彈的槍手,丟失了追逐的目標!面對四年的光陰,沒有了當初的憧憬,反而多了一絲膽怯;沒有了信誓旦旦的執著,卻多了優柔寡斷的拖延。
電影中的畫面總是令人向往,俊男靚女,三五成群,歡聲笑語,生獲美好的真的像一幅畫卷,美得讓人不忍沾染,哪怕是自己的呼吸……可現實為什么樸實的讓人憎惡,讓人根本不想去參與,有人曾對我說,他也想活得如電影情節一般,銘心的戀愛,靠譜的朋友,和善的老師,豐富多彩的各種活動……只記得當時的我想了想,只給了他三個字,你加油!
周道如砥,車水馬龍;熙熙攘攘,人流涌動;繁華背后,紙醉金迷。
好幾萬人組成的一座大學,青春正好,風華正茂,偶爾一小群歡聲笑語,偶爾獨自漫步小道,寂靜如斯。但,我們大都是陌生人……我曾笑著問過一個人,你說,如果我們把一整座大學的人都認識完了會怎樣……哈,真是可笑,我竟然會問出那種問題……
四年飄逝而過,也二十有一,拋卻了小孩心性,終于夢寐以求,變成了“自以為是”的大人……可是,為什么會感到難受,為什么……
也許,是因為沒有如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