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閣雪中看火樹
魏象樞(清)
樓臺天半府煙蘿,
此夜登臨興若何?
燈火倍因藜火燦,
銀花爭似雪花多。
座依北斗胸懷迥,
酒溢東風笑語和。
最荷陽春回蔚塞,
文星法曜兩婆娑。
注:魏象樞,蔚州人,清初名臣,官至刑部尚書。這首詩描寫蔚州城節日夜晚社火的景象。
? ? ? ? 兒時的我最喜歡過年,因為平時很少有好吃的和好玩的。那時糧食需要糧票,細糧不是每頓都能吃的上,肉更是難得,一周頂多吃上一次解解饞。只有過年,大人們哪怕借點錢,也要讓年過得豐盛一點。
? ? ? ? 北方的冬季沒有什么青菜,父母所在單位入冬會發百八十斤大白菜做為福利。母親總是想辦法讓菜的花樣多一點,比如白菜燉豆腐,白菜燉土豆,腌白菜燉豆腐,腌白菜燉土豆。一大鍋的菜放上一丁點的麻油,吃多了我時常會覺得惡心,于是母親會從咸菜甕里撈點帶冰碴的腌白菜給我壓壓。
? ? ? ? 玩具什么的是舍不得買的,孩子們成群結伴去爬城墻,去滿是硬刺的沙棘叢里幫大人趕野雞,去結冰的河上滑冰船,玩的忘乎所以。每當穿著被冰水凍硬的鞋子或者被沙棘劃破的衣服回家時,迎來的是一頓胖揍。
? ? ? ? 只有過年,才能穿上新衣服,走路時也格外小心,不小心被人踩臟了鞋子,眼淚就會在眼里打轉,認真的擦了又擦。只有過年,才能吃上愛吃的零食和香噴噴的燉骨頭。只有過年,才能看到大頭娃娃、蹬高蹺、舞龍、劃旱船、打樹花這樣的紅火(社火活動)。哪天有紅火,街坊鄰里都會出動,背上小的帶上大的,熱鬧程度不亞于現在的世界杯。
? ? ? ? 每逢臘月,母親會帶著我去采購年貨,遇到賣花生瓜子、紅棗黑棗的小販,母親會讓我先嘗嘗味道怎么樣,然后我和母親會心一笑。
? ? ? ? 那時家家戶戶要貼窗花,就是現在所謂的剪紙。先在窗檔上貼上白色的麻紙,除夕的時候再貼上形態各異的窗花。我最愛三國人物,所以窗花的圖案每年都由我來選,我會先把趙云貼在最上方的位置,我也會幻想著,自己長大后能夠變成長坂坡曹營中七進七出的白袍將軍,橫刀立馬,所向披靡。
? ? ? ? 近四十年的時代變遷,如今過年卻找不到兒時的那種期盼和興奮,感覺只是放個假,睡個懶覺而已。社火活動一直沒有中斷,每年都會表演, 看的人卻越來越少。大人們玩著手機,孩子們忙碌的寫著厚厚的作業,年味只能在紅紅的春聯和平淡無奇的春晚中慢慢延續。
? ? ? ? 今年春節期間,一位外地同學攜妻兒來蔚縣旅游,我陪著他們一家人看了場久違的社火,在他們興奮的眼神里和孩子們激動的叫喊聲中,我忽然找到了那種丟失已久的快樂。
? ? ? ? 年,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我的心境變了。
? ? ? ? 家鄉的年是最長的,家鄉的年是最具年味的。每年進入臘月,人們就開始張羅著置辦年貨,過了小年,年就算開始了,一直延續到二月初七看完點桿(一種燃放綁扎花炮的民間活動)才算過完。這長達一個多月的年節里,社火活動會一直延續,而且豐富多彩。
? ? ? ? 打樹花:藝人頭戴草帽,反穿皮襖,用柳木勺子將鐵水潑灑在堡墻上,迸濺的鐵水如瀑布般的直泄開來,氣勢磅礴,猶如火樹金花。
? ? ? ? 蔚縣秧歌:蔚縣秧歌又叫蔚州梆子,曾被郭沫若先生譽為“百花叢中一點紅”。代表劇目為《買豆腐》、《借冠子》等,產生于道光年間,距今400余年。
? ? ? ? 地秧歌:起源于古代的節慶、祭祀性群體活動。表演形式多樣,老王八、老媽子是表演隊伍中的主角,相傳二人為玄武大帝和玄武之妻。
? ? ? ? 扛閣:利用木質道具,將上下兩人連為一體,采取真假結合的手法,令表演驚險玄妙,表演內容以戲曲人物為主。
? ? ? ? 跑旱船: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由若干個旱船組成一支表演隊伍,前面老翁劃船,坐船的是姑娘。
? ? ? ? 晃:晃的制作根據杠桿原理,表演時,桿稍座一個小孩,裝扮成芝麻官,又稱坐晃。
? ? ? ? 舞龍:又稱斗活龍,起源于元朝,龍燈長十余米,用鐵絲、竹條、麻紙等綁扎制成。
? ? ? ? 拜燈山:國家非遺,每年農歷正月十四至十六,在蔚縣上蘇莊村舉行,也是北方地區最具古老、神秘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動之一。
? ? ? ? 蔚縣的民間諺語也充分顯示了濃厚的年味:
臘月二十三、麻糖把嘴粘,
臘月二十四、剪紙寫大字,
臘月二十五,碾米掃房土,
臘月二十六,殺豬又買肉,
臘月二十七,炸糕又宰雞,
臘月二十八,蒸饃把家發,
臘月二十九,貼對子喝酒,
大年三十夜,熬年把歲守。
正月初一拜親友,
初二祭祖上墳走,
正月十五扭一扭,
正月十六百病游,
二月二,剃剃頭,
一年四季好兆頭,
二月初七把桿看,
蔚縣的年才過完。
? ? ? ? 如今的網絡和手機充斥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孩子們的功課也愈加繁重,過年只是放假的一種由頭。鄰里之間也不會相互送一盤過年的餃子,孩子們也難得成群出去撒一回野。兒時的年味在慢慢消散,兒時的社火在慢慢趨于平淡。
? ? ? ? 以后每逢過年,我一定要帶孩子們去看一次社火。我怕若干年后,傳統的社火會變成漆黑的文字,靜靜地躺在書架的角落,偶爾翻起,孩子們卻找不到回憶。
文/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