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學習,你是不是腦海里就冒出學生時代拿著書臨危正坐,一邊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一邊奮筆疾書地記筆記的場景?又或者工作中,為了學會某項技能報班報課在電腦前頭懸梁錐刺股?
其實學習并不僅限于此。與人交流、細心觀察身邊人,也是學習。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哎呦,這本書明明讀過,但是卻怎么也想不起來書中到底說了什么”或者“哦,原來這個知識點還可以用到這種情況上”?
如果你有以上的問題或困惑,我建議你可以讀一讀成甲老師《好好學習》這本書。
這是一本講學習方法,講如何管理自己知識的書。它將幫助你把零碎的知識打造成為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構建你的學習競爭力,讓所學知識真正變成你的資產,讓學習成為財富積累的過程。
作者成甲老師,是「得到」APP“每天聽本書”欄目說書人,學習高手,2016年入選羅輯思維評選的“中國最會學習的人”。同時他還是白手起家的創業者,是北京京都風景生態旅游規劃設計院的創辦者之一,現擔任常務副院長。此外他還經常受邀給眾多著名機構,比如清華MBA、第九課堂、多角度沙龍、中國惠普、埃森哲、中國人壽集團等,進行有關個人時間管理、知識管理方面的課程演講。
我們今天只要從三個方面來解讀這本書。第一,什么是知識?第二,如何學習?第三,如何掌握臨界知識。
一,什么是知識?
001 知識改變行動
成甲老師對知識的定義:只有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
我們學了很多年知識,可什么是知識,似乎一下子又說不清楚。我以前對知識的理解是,只要包含了一定有效信息的內容就是知識,比如公眾號的文章、書本上的各種概念、甚至某位同事說的一個有意思的段子,在我看來都是知識,可謂身邊處處是知識,只看你有沒有善于發現、善于觀察的眼睛。
那為什么身邊處處是知識,我們還是在原地踏步,沒有進步呢?看到成甲老師對知識的定義,我才恍然大悟,判斷一個信息是否是知識取決于了解它的人能否用這些信息改變自己的行為和認知,產生新的結果。
如果你看完一篇文章,只是在當時感慨“寫得真好”而扭頭就忘,或者報班學習excel卻永遠停留在完成課后練習而不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的話,你所謂的這些知識全都是信息,你的學習也是無效學習。
002 臨界知識
知識和知識也是不一樣的。有些知識要比另一些知識能夠更加深刻地改變我們的行為。能夠更廣泛、更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被稱為“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就是查理芒格所說的“普世智慧”,一般存在于硬科學中,比如:數學、物理、生物學等,經過了大量地嚴謹地推理和驗證。
003 技術效率和認知效率
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不斷掌握應對具體工作場景和問題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術效率。
我們不斷學習各種業務知識,掌握各種辦公軟件,報名參加各種培訓,但也有越來越多的新問題涌入:我們需要繼續看新的書、學習新的軟件、新的套路。在這種模式下,我們遇到的每個新問題都需要學習新知識。我們就陷入了學習的“老鼠賽道”,看起來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實是在原地打轉。
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了解問題的本質,了解解決方案的底層規律,能夠讓我們認清問題表現背后的實質,我們就是在提升認知效率。
只有提升認知效率,才能從“低水平勤奮”中跳出來。比如,應對孩子發脾氣,不是每一次孩子發脾氣你就要頭疼一次,然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安慰或想對策;而是多思考孩子在什么環境、什么情況下容易發脾氣,然后提前防止孩子進入到那種狀態下(累了、餓了、困了、好朋友沒來、換新環境了等),從源頭減少了孩子發脾氣的可能性,就不會每次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束手無策了。
二,如何學習
本書介紹了三個學習的底層方法:反思、刻意練習、以教為學。
001 向過去學習
反思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我們過去的經歷是一篇篇寫滿了我們的弱點和優勢,寫滿了我們的錯誤假設和生活靈感的文章。只不過,只有通過精心的篩選和仔細的加工,這些經歷才能變成我們生活的寶典。
01 最方便的教材:復盤
學習臨界知識最方便的教材,其實是復盤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復盤每一天的決策都是在什么樣的假設下做出的,又產生了什么樣的結果。
追問過程,并思考如何改進。
02 復盤與總結的區別
兩者側重點不同。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復盤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反思的實質是對假設進行校正。
做事的順序:做出假設->采取行動->產生結果
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不論在哪個領域,任何模型和結論都是基于一定假設而得出來的,如果假設一開始就有問題,那么結論也必然不可靠。
反思,即是從源頭開始減少偏差。
03 如何復盤
①從小事突破,深入思考。
管理生活的點滴細節,就是在管理我們自己的人生。
因此,復盤不一定要記錄大事,從日常的小事、小習慣、情緒、思考的過程入手,就能找到改進的辦法。
②把生活案例化處理
我們每天經歷的事情都是埋藏著啟發的案例,把生活的素材重新解讀,從中發現更有價值的啟發。
③堅持寫復盤日志
避免流水賬,自定義適合自己的日記方式,可參考《晨間日記的奇跡》中的“九宮格”日記法。
04 一次小事件的反思
①事件背景
已經自費購買進口藥三個月,可以開始著手申請援助項目。
②目標
填寫申請表,并去相關機構辦理蓋章。
③結果
雖然辦好了,但浪費了很多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
④我的假設
如何申請等信息都得患者本人自行獲得。
⑤在此假設下我的流程
上網百度關鍵詞,大海撈針般的從網上搜尋并不多的有效信息。
然后開始以行動試錯,反復了三四次(重新打印申請表,去正確的地方找到正確的人蓋章),歷時一個周辦完。
⑥正確的假設
醫生知道相關信息。
⑥正確假設下的流程
找醫生咨詢→醫生給出本地改項目負責人聯系方式→咨詢項目負責人申請表怎么填,改找什么部門,有什么注意事項等→按照指導去辦手續。
不需要親身試錯,最多兩天就能辦完。
⑦吸取的經驗教訓
找對關鍵人物很重要。
學習工作中,有前輩指導比自己瞎摸索效率高太多,跟書學不如跟人學。所以多踐行貓叔理論:見牛人。
按照這樣的反思套路,我們就能找到問題的根本,從過往經歷中吸取經驗教訓。
002 教學相長
以教為學,也就是把教別人的過程,作為幫助自己學習的過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就是,一個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不如別人,總有他略強一點的地方。那么,在這個方面,我們就可能作為老師教別人。
我曾經當過兩年老師,教大學物理實驗。給學生講過的知識點就像刻在了大腦里一樣,十來年過去了,依然清晰無比。
相信很多教師朋友們都有這樣的感覺,為什么呢?
為了給學生們講清楚,我們會逼著自己主動探索,想明白問題,甚至在正式講課之前還會不斷練習直到講得非常連貫為止。教學生的過程,也是一個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你需要爛熟如新。在教的過程中,學生們提出的疑問、質疑和新想法,又會增強我們對所講內容的認識。
教學之前的準備有什么注意事項嗎?
要盡量多準備,為講清楚問題需要大量查閱資料,比如相關的或類似的知識點,不打無準備之戰。不能知道多少講多少,因為在實際講課過程中你會發現你準備的東西能講出50%就算不錯了,更多情況下是準備了100%,輸出20%。
準備時,一定要主動查詢不同的觀點和不支持自己結論的反面案例,想好對策。能駁倒對立觀點,才算是真正的懂得你自己的觀點。
有人會問,那我不是老師,沒有機會教學生啊。
機會是創造出來的。只要你想,肯定有辦法。比如:將文章中學到的知識講給愛人或同事聽;在微信里組建一個學習群,定期給大家分享心得;主動要求在一些公眾號或建立自己的公眾號寫文章。
總結:以教為學,教學相長。創造機會輸出,不打無準備之戰。
003 刻意練習
杰出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技巧;這種技巧,你我都可以掌握。——姬十三
是不是像一萬小時定律提到的那樣,任何技能只要練習一萬小時,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呢?
并不是這樣的。比如,你我學英語,從初中開始到大學結束,甚至工作后還在繼續學,累積時間早就超過了10000小時,然而還是處在聽不懂、說不出的狀態下。為什么?
因為你的練習不是刻意練習,不斷重復只是“天真的練習”,無法帶來進步。
那刻意練習有什么特點呢?
①它不令人愉快,因為需要人們在自己的舒適區之外嘗試剛好超出當前能力范圍的事物,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
②練習的目標很明確、且可量化。
③有良好的反饋機制以及為應對反饋而進行調整的努力。
如何刻意練習?
成甲老師提出以下三點:
①對基本核心知識畫小圈
對基本概念、臨界知識、知識阻塞等關鍵地方進行反復地研究和思考,持續地、刻意地進行大量專注訓練。
②將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能力單元,整體使用。
③在各知識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將它們聯系和整合起來。
以健身為例
健身的刻意練習并不是每天隨意跑5公里,少吃一口米飯,多吃牛肉那么簡單。
①你需要明確地制定目標:減脂還是增肌,減重多少,體脂從多少減到多少,腰圍變化,大腿小腿腿圍變化等等。
②根據目標制定健身計劃:一周幾次,有氧運動多少分鐘,深蹲幾組一組多少次,杠鈴劃船幾組,拉伸幾分鐘等等。另外還要記錄每日熱量的進食。
③開始健身的時候,建議從訓練單塊肌肉的動作開始。當你覺得能控制單塊肌肉之后,再嘗試多部分肌肉協作的動作。
刻意練習的關鍵:拆分基本單元,剛好超過自己能力范圍的訓練,及時反饋,融會貫通。
第三,如何掌握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能夠實現“少即是多”效果的判斷,建立在兩個重要假設的基礎之上:第一,很多時候,復雜的世界是由簡單的基本規律決定的;第二,復雜系統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響的動態系統。
要把一個規律作為你思考的武器,那么很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你必須了解知識的可靠性和它的局限性,??你必須確保你這個掌握的規律它是可靠的,經過廣泛驗證的。
在哪里能夠找到這些廣泛驗證過比較好的規律呢?答案就是??硬科學,??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理學等這樣的學科,??在這些學科里面,基本規律往往是經過了廣泛的驗證,非常扎實的,??尤其相對軟科學而言。??當然不是說軟科學的規律沒有用啊,我們也可以用,只是我們說如果可能,我們應當優先使用硬科學的規律來解釋問題。
那怎么驗證你所知道的規律是否經過了廣泛地驗證呢???你要做的就是去尋找知識的源頭,也??就是它從哪里出來的原始出處是什么???你得弄明白這個結論的論據是什么。經過我們這個可靠性和局限性的思考,你就會發現現在你不會聽到一個方法,你立馬興奮地要應用,而是去琢磨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它的局限性可能是什么?你只有知道一個知識的局限性,才可以真正擁有這個知識。??如果你不知道一個知識的應用邊界,你就拿來天天解決問題,??那這個知識對你來說太危險了,??這好比你自己不知道一個保健品的安全劑量的上限,就天天吃保健品,一樣是存在很大風險,??上面提到的方法就是我們驗證知識,驗證一個規律可靠性的過程。
四,助力學習的三個技巧
執行層面的技巧:記錄、定期回顧、付費購買。
001 如實記錄
有的同學說我的記性特別好,不需要記憶。古人云: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人的大腦是不可靠的,常常會把經過重構的記憶當做準確無誤的事實。所以一份客觀的如實記錄特別可貴。
如實地記錄整個事情的發展過程:記錄發生了“什么”,是“如何”發生的,而不僅僅是事后自以為是地去解釋“為什么”。
在記錄事情經過、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記錄自己當時的情緒、思考過程、外部環境條件等。
然而,人總是習慣于美化自己的行為,能夠坦然、客觀地記錄,就需要很大的勇氣。
比如:今天去拜訪了一位大客戶,和總經理、生產總監、培訓經理談了很長時間,結果還是很滿意的,一整天都好開心啊!
今天與總經理、生產總監、培訓經理一共談了2個半小時,加上吃飯2小時,比預想時間要長,90%的有效信息發生在前一個小時內,已確定培訓內容,簽訂合同。
后一份記錄就更詳細,敘述事實。
002 定期回顧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后,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
回顧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過往的事件,因為自己的成長,再回過頭去看時,又會產生新的意義。不同時期的回顧有不同的作用:短期回顧,審視問題解決思路;年度回顧,總結規律,指導生活;五年以上回顧,分析自己、組織、國家、世界關鍵事件之間的聯系,最大影響因素等。
回顧我的職業里程碑,每次都是與城市或國家的政策傾斜相關性很大,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
003 付費購買
時間就是金錢,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如果想獲得更多的學習、工作時間,只能減少其它的時間投入。花錢買服務,可以節約出學習的時間,比如:打車、叫外賣、買洗碗機等…
付費買課也是節省時間的好方法。網上的知識和信息的信息浩渺如煙海,付費是最簡便的篩選過程。同時,有老師指導比自己摸索更高效。
總結
回顧一下《好好學習》這本書:第一,我們讀書并不一定是知識,??只有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和行動才是知識。第二,知識和知識??也是不一樣的,那些能夠更加深刻、廣泛知道我們生活的知識稱為臨界知識。優先主動去學習臨界知識,就會大幅提升認知效率。第三,??你要用刻意練習,??反思、以教為學這三個底層方法來提升學習的效率;掌握記錄、回顧和付費購買的技巧,也能幫助我們提升效率。??這些方法綜合應用之后就能幫我們一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